思想之趣

读书无用

2017-05-31  本文已影响9人  王瑜书园

读书无用

“读书无用论”曾经喧嚣过,但凡中年以上的人大约都会有些印记。我无意讨论这个话题,只是闲扯一下历代政府对读书人的纠结。

中国历代政府是鼓励读书的,汉朝就设立学校培养精英,那时的学校主要面向仕宦家族招生,平民只有非常优秀的才有机会。隋文帝创立了“高考制度”,让贫寒子弟获得了同等的读书晋身机会。古代著名的谚语:“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北宋皇帝赵恒的《励学篇》,这位皇帝以通俗的语言直接戳中民众的需求点以激励民众读书。

宋朝叶梦得的《避暑录话》:“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时,柳永的词妇孺都能背;我外公不识字,却能背诵《推背集》、《烧饼歌》等古代的“鸡汤”。据国外学者推测明清时期中国男性的识字率大约40%左右,与当时其他国家比,识字率是高的,看来,旧时文化教育蛮普及。

古代政府鼓励读书,是要用读书人来管理政府,汉时,从学校毕业就可以直接进入体制内做官,“学而优则仕”成为众多读书人的梦想。书读得多,视野开阔起来,思想难免“百花齐放”,为避免读书人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古时就有解决的办法——意识形态化,以一个主体思想来统一大家的认识,因儒家思想的顺从与奴性,自汉以来被确立为国教。

满清虽是外来殖民政权,但被中华文化同化,承袭了明代的治理体系,雍正登基亲自撰写《圣谕广训》,严令全国遍设讲约所,将意识形态广泛普及到乡间,并列入“高考”的必考内容。除了推行意识形态,政府还禁止体制外的读书人介入政治,清末的“公车上书”令满清政府惊悸的是读书人打破了千古禁忌要参政议政。

中国古代是“小政府制”,需要的官员极少,据说明初全国才8000个官员,明代后期也不过2万个官员,一个县吃财政饭的只有9个人。当时人才选拔有县考、省考和国考三级,明代通过了县以上考试的读书人大约保有25万,90%以上的精英进不到体制内。范进中了举,尽管没有分配官职给他,但是“县委书记”也要亲自登门拜访,给了大笔的礼金。

或许担心没有被选进体制内的读书人有不利于政府的其他“用途”,历代政府做出妥协,给予读书人特别的政治待遇,上法庭不被打板子,还可以不交税,免服役,另外,中国自古“皇权不下乡”,将县以下的地方交由读书人来管理。这样的安排让体制外的读书人心悦诚服在乡间为政府鼓吹意识形态,不走“邪路”,不发出“杂声”。

历代政府对读书人一直在纠结:须要用读书人,又担心他们以自己的学识揭开意识形态的画皮,这种纠结直到上个世纪中期,才被新成立的一个政府终结,这个政府刚成立就逼迫读书人“洗澡”,统一思想,他们不仅设立了乡政府,连村都纳入了管理体系,断绝了体制外读书人的念想,他们宣扬“知识越多越反动”,撤并大学,羞辱读书人,另一方面用引蛇出洞的“阳谋”,给全国仅有的几十万文化精英戴上“右派”的帽子,将他们押上迢迢风雨驿路,甚至送进“夹边沟”类似的劳改农场折磨致死,对读书人,他们没有优遇、不妥协,而是直接消灭。

当下,政府对读书人依旧纠结中,打击读书人为文明所不许,有的读书人以议政为使命,传播手段的进化使得意识形态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政府一边删帖、封号,一边雇佣写手制作迷雾,故意混淆视听,委实忙碌,依旧左支右拙,略有空闲,他们或许要做个梦:“天下读书人不为我用者,皆无用”。

作者:王瑜

2017年5月作于北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