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容器 --- List(ArrayList、Linke
在一开始基础面的时候,很多面试官可能会问List集合一些基础知识,比如:
-
ArrayList
默认大小是多少,是如何扩容的? -
ArrayList
和LinkedList
的底层数据结构是什么? -
ArrayList
和LinkedList
的区别?分别用在什么场景? - 为什么说
ArrayList
查询快而增删慢? -
Arrays.asList
方法后的List可以扩容吗? -
modCount
在非线程安全集合中的作用? -
ArrayList
和LinkedList
的区别、优缺点以及应用场景
ArrayList(1.8)
ArrayList
是由动态再分配的Object[]
数组作为底层结构,可设置null
值,是非线程安全的。
ArrayList成员属性
//默认空的数组,在构造方法初始化一个空数组的时候使用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EMPTY_ELEMENTDATA = {};
//使用默认size大小的空数组实例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 = {};
//ArrayList底层存储数据就是通过数组的形式,ArrayList长度就是数组的长度。
transient Object[] elementData;
//ArrayList的大小
private int size;
那么 ArrayList
底层数据结构是什么呢?
-
很明显,使用动态再分配的
Object[]
数组作为ArrayList
底层数据结构了,既然是使用数组实现的,那么数组特点就能说明为什么ArrayList
查询快而增删慢? -
因为数组是根据下标查询不需要比较,查询方式为:首地址+(元素长度*下标),基于这个位置读取相应的字节数就可以了,所以非常快;但是增删会带来元素的移动,增加数据会向后移动,删除数据会向前移动,导致其效率比较低。
为什么 ArrayList 的 elementData 加上 transient 修饰(序列化)?
-
ArrayList 基于数组实现,并且具有动态扩容特性,因此保存元素的数组不一定都会被使用,那么就没必要全部进行序列化。保存元素的数组 elementData 使用 transient 修饰,该关键字声明数组默认不会被序列化。
-
ArrayList 实现了 writeObject() 和 readObject() 来控制只序列化数组中有元素填充那部分内容。
-
序列化时需要使用 ObjectOutputStream 的 writeObject() 将对象转换为字节流并输出。而 writeObject() 方法在传入的对象存在 writeObject() 的时候会去反射调用该对象的 writeObject() 来实现序列化。反序列化使用的是 ObjectInputStream 的 readObject() 方法,原理类似。
ArrayList的构造方法
- 带有初始化容量
initialCapacity
的构造方法 - 无参构造方法
- 参数为
Collection
类型的构造器
//带有初始化容量的构造方法
public ArrayList(int initialCapacity) {
//参数大于0,elementData初始化为initialCapacity大小的数组
if (initialCapacity > 0) {
this.elementData = new Object[initialCapacity];
//参数等于0,elementData初始化为空数组
} else if (initialCapacity == 0) {
this.elementData = EMPTY_ELEMENTDATA;
//参数小于0,抛出异常
} else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
}
//无参构造方法
public ArrayList() {
//在1.7以后的版本,构造方法中将elementData初始化为空数组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
//当调用add方法添加第一个元素的时候,会进行扩容,扩容至大小为DEFAULT_CAPACITY=10
this.elementData = 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
}
那么ArrayList
默认大小是多少?
- 从无参构造方法中可以看出,一开始默认为一个空的实例
elementData
为上面的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
,当添加第一个元素的时候会进行扩容,扩容大小就是上面的默认容量DEFAULT_CAPACITY
为 10 !
ArrayList的Add方法
-
boolean add(E)
:默认直接在末尾添加元素 -
void add(int,E)
:在特定位置添加元素,也就是插入元素 -
boolean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
:添加集合 -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xtends E> c)
:在指定位置后添加集合
boolean add(E)
public boolean add(E e) {
ensureCapacityInternal(size + 1); // Increments modCount!!
elementData[size++] = e;
return true;
}
-
通过
ensureCapacityInternal
方法确定容量大小。在添加元素之前需要确定数组是否能容纳下,size
是数组中元素个数,添加一个元素size+1。然后在数组末尾添加元素。 -
其中,
ensureCapacityInternal
方法包含了ArrayList
扩容机制grow
方法,当前容量无法容纳下数据时1.5倍扩容,方法如下:
private void ensureCapacityInternal(int minCapacity) {
//判断当前的数组是否为默认设置的空数据,是否取出最小容量
if (elementData == 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 {
minCapacity = Math.max(DEFAULT_CAPACITY, minCapacity);
}
//包括扩容机制grow方法
ensureExplicitCapacity(minCapacity);
}
private void ensureExplicitCapacity(int minCapacity) {
//记录着集合的修改次数,也就每次add或者remove它的值都会加1
modCount++;
//当前容量容纳不下数据时(下标超过时),ArrayList扩容机制:扩容原来的1.5倍
if (min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 0)
grow(minCapacity);
}
private void grow(int minCapacity) {
// overflow-conscious code
int old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ArrayList扩容机制:扩容原来的1.5倍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if (newCapacity - minCapacity < 0)
newCapacity = minCapacity;
if (newCapacity - MAX_ARRAY_SIZE > 0)
newCapacity = hugeCapacity(minCapacity);
// minCapacity is usually close to size, so this is a win:
elementData = Arrays.copyOf(elementData, newCapacity);
}
ArrayList
是如何扩容的?
-
添加元素时使用 ensureCapacityInternal() 方法来保证容量足够,如果不够时,需要使用 grow() 方法进行扩容,新容量的大小为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即 oldCapacity+oldCapacity/2。其中 oldCapacity >> 1 需要取整,所以新容量大约是旧容量的 1.5 倍左右(oldCapacity 为偶数就是 1.5 倍,为奇数就是 1.5 倍-0.5)。
-
扩容操作需要调用 Arrays.copyOf() 把原数组整个复制到新数组中,这个操作代价很高,因此最好在创建 ArrayList 对象时就指定大概的容量大小,减少扩容操作的次数。
//相当于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2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void add(int,E)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检查index也就是插入的位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数组越界
rangeCheckForAdd(index);
//机制和boolean add(E)方法一样
ensureCapacityInternal(size + 1); // Increments modCount!!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index, elementData, index + 1,
size - index);
elementData[index] = element;
size++;
}
ArrayList的删除方法
- remove(int):通过删除指定位置上的元素,
- remove(Object):根据元素进行删除,
- clear():将elementData中每个元素都赋值为null,等待垃圾回收将这个给回收掉,
- removeAll(collection c):批量删除。
remove(int)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检查下标是否超出数组长度,造成数组越界
rangeCheck(index);
modCount++;
E oldValue = elementData(index);
//算出数组需要移动的元素数量
int numMoved = size - index - 1;
if (numMoved > 0)
//数组数据迁移,这样会导致删除数据时,效率会慢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index+1, elementData, index,
numMoved);
//将--size上的位置赋值为null,让gc(垃圾回收机制)更快的回收它。
elementData[--size] = null; // clear to let GC do its work
//返回删除的元素
return oldValue;
}
为什么说ArrayList
删除元素效率低?
- 如果删除index位置的元素,需要调用 System.arraycopy() 将 index+1 后面的元素都复制到 index 位置上,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N),可以看到 ArrayList 删除元素的代价是非常高的。
remove(Object)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如果需要删除数据为null时,会让数据重新排序,将null数据迁移到数组尾端
if (o == null) {
for (int index = 0; index < size; index++)
if (elementData[index] == null) {
//删除数据,并迁移数据
fastRemove(index);
return true;
}
} else {
//循环删除数组中object对象的值,也需要数据迁移
for (int index = 0; index < size; index++)
if (o.equals(elementData[index])) {
fastRemove(index);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可以看出,arrayList
是可以存放null
值。
LinkedList(1.8)
LinkedList
是一个继承于AbstractSequentialList
的双向链表。它也可以被当做堆栈、队列或双端队列进行使用,而且LinkedList
也为非线程安全, jdk1.6使用的是一个带有 header
节头结点的双向循环链表, 头结点不存储实际数据 ,在1.6之后,就变更使用两个节点first
、last
指向首尾节点。
LinkedList的主要属性
//链表节点的个数
transient int size = 0;
//链表首节点
transient Node<E> first;
//链表尾节点
transient Node<E> last;
//Node节点内部类定义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注意:一旦变量被transient
修饰,该变量不会被序列化,即变量将不再是对象持久化的一部分。
LinkedList构造方法
无参构造函数, 默认构造方法声明也不做,first
和last
节点会被默认初始化为null。
/** Constructs an empty list. **/
public LinkedList() {}
LinkedList插入
由于LinkedList
由双向链表作为底层数据结构,因此其插入无非三种情况:
- 尾插:
add(E e)
、addLast(E e)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
- 头插:
addFirst(E e)
- 中插:
add(int index, E element)
可以从源码看出,在链表首尾添加元素很高效,在中间添加元素比较低效,首先要找到插入位置的节点,在修改前后节点的指针。
尾插-add(E e)和addLast(E e)
//常用的添加元素方法
public boolean add(E e) {
//使用尾插法
linkLast(e);
return true;
}
//在链表尾部添加元素
public void addLast(E e) {
linkLast(e);
}
//在链表尾端添加元素
void linkLast(E e) {
//尾节点
final Node<E> l = la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last = newNode;
//判断是否是第一个添加的元素
//如果是将新节点赋值给last
//如果不是把原首节点的prev设置为新节点
if (l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l.next = newNode;
size++;
//将集合修改次数加1
modCount++;
}
头插-addFirst(E e)
public void addFirst(E e) {
//在链表头插入指定元素
linkFirst(e);
}
private void linkFirst(E e) {
//获取头部元素,首节点
final Node<E> f = fir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null, e, f);
first = newNode;
//链表头部为空,(也就是链表为空)
//插入元素为首节点元素
//否则就更新原来的头元素的prev为新元素的地址引用
if (f == null)
last = newNode;
else
f.prev = newNode;
// 将集合的修改次数+1
size++;
modCount++;
}
中插-add(int index, E element)
当index
不为首尾的的时候,实际就在链表中间插入元素。
// 作用:在指定位置添加元素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 检查插入位置的索引的合理性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if (index == size)
// 插入的情况是尾部插入的情况:调用linkLast()。
linkLast(element);
else
// 插入的情况是非尾部插入的情况(中间插入):linkBefore
linkBefore(element, node(index));
}
private void checkPositionIndex(int index) {
if (!isPositionIndex(index))
throw new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outOfBoundsMsg(index));
}
private boolean isPositionIndex(int index) {
return index >= 0 && index <= size;
}
void linkBefore(E e, Node<E> succ) {
// assert succ != null;
// 得到插入位置元素的前继节点
final Node<E> pred = succ.prev;
// 创建新节点,其前继节点是succ的前节点,后接点是succ节点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succ);
// 更新插入位置(succ)的前置节点为新节点
succ.prev = newNode;
if (pred == null)
// 如果pred为null,说明该节点插入在头节点之前,要重置first头节点
first = newNode;
else
// 如果pred不为null,那么直接将pred的后继指针指向newNode即可
pred.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LinkedList 删除
删除和插入一样,其实本质也是只有三种情况:
- 删除首节点:
removeFirst()
- 删除尾节点:
removeLast()
- 删除中间节点 :
remove(Object o)
、remove(int index)
在首尾节点删除很高效,删除中间元素比较低效要先找到节点位置,再修改前后指针指引。
删除中间节点-remove(int index)和remove(Object o)
remove(int index)
和remove(Object o)
都是使用删除指定节点的unlink
删除元素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因为LinkedList允许存在null,所以需要进行null判断
if (o == null) {
//从首节点开始遍历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if (x.item == null) {
//调用unlink方法删除指定节点
unlink(x);
return true;
}
}
} else {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if (o.equals(x.item)) {
unlink(x);
return true;
}
}
}
return false;
}
//删除指定位置的节点,其实和上面的方法差不多
//通过node方法获得指定位置的节点,再通过unlink方法删除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checkElementIndex(index);
return unlink(node(index));
}
//删除指定节点
E unlink(Node<E> x) {
//获取x节点的元素,以及它上一个节点,和下一个节点
final E element = x.item;
final Node<E> next = x.next;
final Node<E> prev = x.prev;
//如果x的上一个节点为null,说明是首节点,将x的下一个节点设置为新的首节点
//否则将x的上一节点设置为next,将x的上一节点设为null
if (prev == null) {
first = next;
} else {
prev.next = next;
x.prev = null;
}
//如果x的下一节点为null,说明是尾节点,将x的上一节点设置新的尾节点
//否则将x的上一节点设置x的上一节点,将x的下一节点设为null
if (next == null) {
last = prev;
} else {
next.prev = prev;
x.next = null;
}
//将x节点的元素值设为null,等待垃圾收集器收集
x.item = null;
//链表节点个数减1
size--;
//将集合修改次数加1
modCount++;
//返回删除节点的元素值
return element;
}
删除首节点-removeFirst()
//删除首节点
public E remove() {
return removeFirst();
}
//删除首节点
public E removeFirst() {
final Node<E> f = first;
//如果首节点为null,说明是空链表,抛出异常
if (f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unlinkFirst(f);
}
//删除首节点
private E unlinkFirst(Node<E> f) {
//首节点的元素值
final E element = f.item;
//首节点的下一节点
final Node<E> next = f.next;
//将首节点的元素值和下一节点设为null,等待垃圾收集器收集
f.item = null;
f.next = null; // help GC
//将next设置为新的首节点
first = next;
//如果next为null,说明说明链表中只有一个节点,把last也设为null
//否则把next的上一节点设为null
if (next == null)
last = null;
else
next.prev = null;
//链表节点个数减1
size--;
//将集合修改次数加1
modCount++;
//返回删除节点的元素值
return element;
}
删除尾节点-removeLast()
//删除尾节点
public E removeLast() {
final Node<E> l = last;
//如果首节点为null,说明是空链表,抛出异常
if (l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unlinkLast(l);
}
private E unlinkLast(Node<E> l) {
//尾节点的元素值
final E element = l.item;
//尾节点的上一节点
final Node<E> prev = l.prev;
//将尾节点的元素值和上一节点设为null,等待垃圾收集器收集
l.item = null;
l.prev = null; // help GC
//将prev设置新的尾节点
last = prev;
//如果prev为null,说明说明链表中只有一个节点,把first也设为null
//否则把prev的下一节点设为null
if (prev == null)
first = null;
else
prev.next = null;
//链表节点个数减1
size--;
//将集合修改次数加1
modCount++;
//返回删除节点的元素值
return element;
}
其他方法也是类似的,比如查询方法 LinkedList
提供了get
、getFirst
、getLast
等方法获取节点元素值。
modCount属性的作用?
-
modCount
属性代表结构性修改的次数( 改变list的size大小、以其他方式(删除、添加)改变他,导致正在进行迭代时出现错误的结果),该属性被Iterato
r以及ListIterator
的实现类所使用,且很多非线程安全使用modCount
属性。 -
初始化迭代器时会给这个modCount赋值,如果在遍历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这个对象的modCount和迭代器存储的modCount不一样,
Iterator
或者ListIterator
将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
这是jdk在面对迭代遍历的时候为了避免不确定性而采取的 fail-fast(快速失败)原则:
- 在线程不安全的集合中,如果使用迭代器的过程中,发现集合被修改,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s
错误,这就是fail-fast机制。对集合进行结构性修改时,modCount
都会增加,在初始化迭代器时,modCount
的值会赋给expectedModCount
,在迭代的过程中,只要modCount
改变了,int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等式就不成立了,迭代器检测到这一点,就会抛出错误: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s
。
总结与补充
ArrayList和LinkedList的区别、优缺点以及应用场景
-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都是不同步的,也就是不保证线程安全;Vector:和 ArrayList 类似,但它是线程安全的(一般不使用,效率太低)。
区别:
-
底层数据结构:
ArrayList
是实现了基于动态数组的数据结构,LinkedList
是基于双向链表结构。 -
随机访问效率:对于随机访问的查询
get
和set
,ArrayList
要优于LinkedList
,因为LinkedList
只能顺序访问。ps:跳表可以基于链表进行二分查找。 -
增加和删除的效率:对于插入和删除操作
add
和remove
,LinkedList
比较高效,因为ArrayList
要移动数据。 - 内存空间占用:LinkedList 比 ArrayList 更占内存,因为 LinkedList 的节点除了存储数据,还存储了两个引用,一个指向前一个元素,一个指向后一个元素。
优缺点:
- 对
ArrayList
和LinkedList
而言,在末尾增加一个元素所花的开销都是固定的。对ArrayList
而言,主要是在内部数组中增加一项,指向所添加的元素,偶尔可能会导致对数组重新进行分配;而对LinkedList
而言,这个开销是 统一的,分配一个内部Entry
对象。 - 在
ArrayList
集合中添加或者删除一个元素时,当前的列表移动元素后面所有的元素都会被移动。而LinkedList
集合中添加或者删除一个元素的开销是固定的。 -
LinkedList
集合不支持 高效的随机随机访问(RandomAccess
),因为可能产生二次项的行为。 -
ArrayList
的空间浪费主要体现在在list列表的结尾预留一定的容量空间,而LinkedList
的空间花费则体现在它的每一个元素都需要消耗相当的空间
应用场景:
ArrayList
使用在查询比较多,但是插入和删除比较少的情况,而LinkedList
用在查询比较少而插入删除比较多的情况
list 的遍历方式和RandomAccess接口
RandomAccess接口只是标识,并不是说 ArrayList实现RandomAccess 接口才具有快速随机访问功能的。下面再总结⼀下 list 的遍历方式选择:
- 实现了 RandomAccess 接口的list,优先选择普通 for 循环 ,其次 for each;
- 未实现 RandomAccess 接口的list,优先选择iterator遍历(for each遍历底层也是通过iterator实现的,),大size的数据,千万不要使用普通for循环。
list三种遍历方式:
//1、方法一:for循环
List<Product> list = new ArayList<Product>();
for(int i=0 ; i< list.size();i++){
System.out.println(list.get(i).getId()+":"+list.get(i).getName());
}
//2、方法二 :迭代器
//创建迭代器对象!
Iterator<Product> it = lis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Product nextPro = it.next();
System.out.println(nextPro.getId()+" : "+nextPro.getName());
}
//3、方法三:for...each
for(Product pro:list){
System.out.println(pro.getId()+":"+pro.getName());
}
Java集合的快速失败机制 “fail-fast”?
-
fail-fast 机制是java集合(Collection)中的一种错误机制。当多个线程对同一个集合的内容进行操作时,就可能会产生 fail-fast 事件。例如:当某一个线程A通过 iterator 去遍历某集合的过程中,若该集合的内容被其他线程所改变了;那么线程A访问集合时,就会抛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产生 fail-fast 事件。
-
原因:modCount 用来记录 ArrayList等结构发生变化的次数。结构发生变化是指 添加或者删除至少一个元素的所有操作,或者是调整内部数组的大小,仅仅只是设置元素的值不算结构发生变化!
-
在进行序列化或者迭代等操作时,需要比较操作前后 modCount 是否改变,如果改变了需要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解决办法(多线程下如何使用ArrayList?- 前两条):
- 在遍历过程中所有涉及到改变modCount的地方全部加上synchronized或者直接使用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不推荐,因为增删造成的同步锁可能会阻塞遍历操作。
- 使用CopyOnWriteArrayList来替换ArrayList。CopyOnWriteArrayList所有可变操作(add、set 等等)都是通过对底层数组进行一次新的复制来实现的。该类产生的开销比较大,但是在两种情况下,它非常适合使用:1)在不能或不想进行同步遍历,但又需要从并发线程中排除冲突时。2)当遍历操作的数量大大超过可变操作的数量时。
- 对于单线程来说,执行删除操作的时候,不要使用集合自身的删除方法,而使用集合中迭代器的删除方法。因为无论是 ArrayList 还是 HashMap,他们对应的迭代器中的 remove 方法中,都有这么一句代码,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这就意味着,即使删除了,这两个变量也是一直同步的,不会发生 modCount 加 1,而 expectedModCount 不变的情况。
CopyOnWriteArrayList
线程安全的List:CopyOnWriteArrayList(写的时候直接copy整个数组,写的效率比较低,但读不加锁)和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读也要加锁,导致多线程效率低)
读写分离:
- 写操作在一个复制的数组上进行,读操作还是在原始数组中进行,读写分离,互不影响。
- 写操作需要加锁,防止并发写入时导致写入数据丢失。
- 写操作结束之后需要把原始数组指向新的复制数组。
适用场景
- CopyOnWriteArrayList 在写操作的同时允许读操作,大大提高了读操作的性能,因此很适合读多写少的应用场景!!但是 CopyOnWriteArrayList 有其缺陷:
- 内存占用:在写操作时需要复制一个新的数组,使得内存占用为原来的两倍左右;
- 数据不一致:读操作不能读取实时性的数据,因为部分写操作的数据还未同步到读数组中。
所以 CopyOnWriteArrayList 不适合内存敏感以及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场景。
注意:CopyOnWrite类还有java.util.concurrent.CopyOnWriteArraySet,都是从jdk1.5加入的。
ArrayList 和 Vector 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个类都实现了 List 接口(List 接口继承了 Collection 接口),他们都是有序集合。
相同点:
- ArrayList和Vector都是继承了相同的父类和实现了相同的接口List
- 底层都是数组实现的
- 初始默认长度都为10(元素个数)
不同点:
- 线程安全:Vector 使用了 Synchronized来实现线程同步,是线程安全的,而 ArrayList是非线程安全的。
- 性能:ArrayList 在性能方面要优于 Vector。
- 扩容:ArrayList 和 Vector 都会根据实际的需要动态的调整容量,只不过在 Vector 扩容每次会增加 1 倍,而 ArrayList 只会增加 约1.5倍。
Vector类的所有方法都是同步的。可以由两个线程安全地访问一个Vector对象、但是一个线程访问Vector的话代码要在同步操作上耗费大量的时间。Arraylist不是同步的,所以在不需要保证线程安全时建议使用Arraylist。
ArrayList和LinkedList哪个更占空间
-
一般情况下,LinkedList的占用空间更大,因为每个节点要维护指向前后地址的两个节点。ps:Node中包含了三个成员,分别是存储数据的
item
,指向前一个存储单元的点prev
和指向后一个存储单元的节点next
,通过这两个节点就可以关联前后的节点,组装成为链表的结构 -
但也不是绝对,如果刚好数据量超过ArrayList默认的临时值时,ArrayList占用的空间也是不小的,因为扩容的原因会浪费将近原来数组一半的容量。ps:如果你只添加一个元素的话,那么会有将近原来一半大小的数组空间被浪费了,如果原先数组很大的话,那么这部分空间的浪费也是不少的。
-
不过,因为ArrayList的数组变量是用transient关键字修饰的,如果集合本身需要做序列化操作的话,ArrayList这部分多余的空间不会被序列化。ps:先调用defaultWriteObject()方法序列化ArrayList中的非transient元素,elementData这个数组对象不去序列化它,而是遍历elementData,只序列化数组里面有数据的元素,这样一来,就可以加快序列化的速度,还能够减少空间的开销。
巨人的肩膀:
https://my.oschina.net/ccwwlx/blog/4311117
https://mp.weixin.qq.com/s/5J-9Kc5CewWIRm2GKSB5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