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财经·投资·理财上班这点事儿

未来的商业在哪里

2017-05-02  本文已影响0人  虎皮尖椒
未来的商业在哪里              

前几天,有一场关于互联网和实体企业关系的论坛,论坛的嘉宾有娃哈哈的宗庆后和腾讯的马化腾等人,主持人吴晓波就问宗庆后:如果马化腾想要给自己女儿送一份生日礼物,礼物就是一箱印着女儿名字和祝福语的营养快线,为此他愿意花普通营养快线两倍的价格,这能够实现吗。宗庆后先生认为这不能实现,倒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因为饮料行业是一个必须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一箱营养快线显然不能形成规模,所以宗先生认为这个设想从商业上讲很难成为现实。

现在每个人都在谈消费升级,而消费升级无非也就两个方向,做出更好的产品以及个人化的私人订制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尽可能地标准化都是工业中最重要的信条。这也很好理解,在一切还都靠手工的时代,因为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条件,所以生产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工业文明的时代,规模化生产技术不断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被切分为一个个组成部分,人也被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分工,为了保证这种分割情况下仍然形成有效的协作,这就需要一个客观且自洽的规则来指导各流程的作业,于是标准就应运而生了。

因此标准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规模化来压缩成本,比如你购买了一台机器花了1万元,生产一件产品的其他原料成本是1元,如果你就生产一件产品,那么这件产品的成本就是1万零1元,但是如果你生产1万件产品,那么每件产品的价格就只有2块钱。在一个求大于供的市场里,快速满足市场需求一定是一件最为重要的事。于是规模化生产就成了过去几十年的主旋律,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但是到了今天,情况却正在起变化。在标准化模式下,你买任何一样商品,都可以根据需求从不同的规格型号里选择,但是你也只能从这些既有的规格中选一个。比如你要买一双鞋,同一款鞋从大到小分成了几十个型号,你必须从里面选择一个最适合你脚尺寸的鞋子,这个尺码可能差不太多,但它毕竟不是完全合脚。

于是有的人就对这些商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打破这些既有的款式,尺寸标准等等,为自己量身定做一款属于自己的产品,为此他们甚至愿意付出很高的价格。既然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需求,就会有商家来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于是个性化的私人订制就产生了。个性化模式的优缺点和标准化正好相反,它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但是因为这样的需求无法形成规模,所以成本会高昂得多。

所以在达成个性化服务的交易,一方面需要消费者愿意为个性服务付出更高价格;另一方面,也要求生产者在提供个性服务的前提下尽量压缩成本。

在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付费,个性化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3D打印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个性化生产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就是商业未来的趋势。

回到开头的饮料问题,吴晓波老师后来参观了今年的汉诺威工业展览,在这次展览上,他就看到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能用更低的成本解决宗庆后先生认为不能实现的问题,似乎也出现了解决方法。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商业行为的主动权正在从生产者逐步转向消费者,B2C模式慢慢变成了C2B模式。

在这样的趋势里,科技行业依然是走在转型的最前沿,比如小米公司在推出小米手机之前,用了一年时间开发和完善MIUI系统,在开发的过程中也通过不断和粉丝交互,用粉丝的需求来完善MIUI系统,将用户的基因融进小米的产品里,最后形成了一大帮忠实的粉丝,让小米在商业上大获成功。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现在都设有产品经理这一职位,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从用户的视角来为产品提出要求,让真正的用户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用户成了现在那些最好的互联网公司的第一性原则。

但是机关如此,经理人们有时候还是会本能将让自己的想法压倒用户的需求,自以为了解用户。事实证明,大部分的经理人最后却被现实打翻在地。其中也不乏一些著名的企业家,比如锤子科技的罗永浩就早《长谈》坦陈,自己在做锤子手机时就会因为没有正视用户需求,栽过不小的跟头。

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来布局和设计自己的产品是一件关乎生死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风口能把猪吹上天,但是最优秀的人如果逆风前行,即使再努力恐怕也不能走多远。

在历史车轮面前,我们个人轻微得就像浮尘,唯一能让我们跟着历史前进的方法就是顺势而为,把握时代的脉络去追随它,而不是抗拒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