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预习作业(1)
一、结合生活、工作中发生的事件,理解情绪理论。(逻辑性) 周日晚上跟同学一起带着孩子们去游乐场玩儿,玩儿到一个抓球的游戏,孩子顿时来了兴致,抓了几次没抓到,仍不甘心,非得抓到不可,都走出游乐场了,还在生气,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又回去抓了一次。在前几次失败经验的积累下,这次战果还不错,五块大洋,换了五次机会,抓到了两个小球,这才眉开眼笑地跟着我回家。 路上跟我商量,周一放学了再来玩一次,于是乎我们就约定只玩儿五次,五次机会不管抓没抓到小球都不能再玩儿了,孩子答应了。 周一下班,一接到孩子,孩子就说:“妈妈,你不是答应我去游乐场玩儿吗?”刚好那天有份材料必须要完成,我就跟孩子商量:“能不能明天晚上再去玩儿?”孩子顿时不乐意了,说我说话不算话。为了给孩子树立说话算话的榜样,最终还是很不情愿地带着孩子去了,到那儿之后,我满脸的不耐烦,焦躁地期待着孩子快点儿把五次机会用完,这样就可以回家完成我自己的工作了,孩子觉察到我的脸色不太好看,匆匆抓了五次说:“妈妈,开始回家吧!”全程用了不到五分钟。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整晚的态度,感觉对孩子的影响一点儿都不好,本来就是我食言,还让孩子背负着心理负担,对孩子一点儿都不公平!
用情绪理论来分析:
1.孩子周一一整天可能都在为周日晚上的约定而兴奋,一放学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因为我的缘故而取消了,孩子的心理预期产生了巨大的落差,由于认知和经验的缺乏,产生情绪波动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我虽然最后看似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预期,实质上带给孩子的是不美好的情绪体验。表面看似我在照顾孩子的情绪,用情绪理论来分析,实质上是孩子在照顾我的情绪,一晚上给孩子的感觉是:因为她自己的“无理取闹”,耽误了我的时间,孩子心里是内疚的,自责的。
2.如果当时学了情绪理论,明白孩子产生心里落差的原因,我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答应过孩子的事情肯定要完成,要孩子玩儿尽兴也不需要太多时间,无非就是自己晚睡十几分钟就搞定了。因为自己事先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还把责任都归咎到孩子身上,不是孩子的错误,而是自己太过无知,考虑事情不够全面。
3.父母内心的想法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心理暗示,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他们能够敏感到成人心里的想法,我当时那么明显的不耐烦,孩子毋庸置疑肯定已经敏感到了,所以才会快速结束,跟着我回家。审视自己的内心,感觉自己做的非常不好,自己的情绪没调整好,还把孩子的心情也弄的一团糟。
反思:有时候孩子因为吃不到有颜色的棉花糖而生气,家长就很疑惑他们为什么要为这点小事而生气?作为家长的我们知道有颜色的是因为添加了色素,吃了对身体不要,我们非常不理解,味道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非要有颜色的呢,相比较之下,白色的不是更健康吗?现在明白了孩子由于认知和经验的缺乏,导致预期的结果比较单一,当客观情况与他们的心理预期不一样时,会产生情绪波动很正常,我们要做的就是多给孩子体验的机会,为孩子补充认知,这样他们才能再遇到与自己心理预期落差较大的事情时,用积极地情绪去应对。作为成人的我们也该如此,多学习,多提高认知,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站在较高的立场看待事情,我们就能够平静地用积极地情趣去处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