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内存清理中心

泛知识的兴起

2018-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郭大海

在《血字的研究》里,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华生无意说到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而福尔摩斯听后对此震惊,说自己对这一科学事实一无所知。福尔摩斯这么天才的侦探,为什么会不知道人尽皆知的常识?柯南道尔要为什么这么描写福尔摩斯?

0

福尔摩斯的无知,和人们对知识的趋之若鹜呈鲜明对比。“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对当今大众而言,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

这一点在互联网知识经济时代特为尤甚。今年世界杯期间,X呼的一句“你真的知道吗?”刷屏体育台,昭示着知识已经成为了最新潮的商品之一。有社会学家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y)”。而随着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发展,一座座“知识超市”正崛地而起。

但如果仔细观察“货架”上商品的成分,就会发觉,互联网知识经济塑造出的,与其说是一个知识社会,倒不如说更像是个“泛知识社会(pan-knowledge society)”。

我所谓的“泛知识社会”有两个特点:首先,人们更专注于“消费”知识,而忽略“生产”知识,即掌握产生新知识所必须的技能;其次,在泛知识社会里,人们所掌握和青睐的知识是“泛知识”。泛知识是即一种空泛、不成系统的、甚至错误的信息,但却能给消费者一种“成功获取了知识”的幻觉。

人们掌握了大量的无价值的信息,离真正的知识渐行渐远。

1

首先需要批判性地看一下,我们现在是否处于所谓的“知识社会”阶段。从经济和消费的角度看来,人们对知识商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确实增加了。除了学校课堂的教育之外,大城市里20岁以上的劳动人口,特别是一线城市的白领和中产阶级阶层,越来越多地把业余时间投入在了购买互联网知识产品上。比如,问答网站X乎和果壳的火爆,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人们对知识产品的需求量大增。根据2017年年末的X乎发布的数据看来,目前该网站已拥有1亿注册用户。

这种经济形态也催生了知识型网红的崛起。《罗辑思维》的主持人罗振宇就属于此类别。罗振宇的节目虽然目前已经停播,但在几年前还是十分火爆的,其主要卖点在于提炼各种书籍的主要观点,并以比较轻松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和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很相似。但《罗辑思维》没有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跟《开卷八分钟》那样的读书类节目。根据百度百科的词条,《罗辑思维》对自己的定义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运营商和服务商”。换句话说,《罗辑思维》不认为自己在“启迪观众读书”,而是在“为观众读书”。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所谓“付费知识”的兴起。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付费知识群体数量高达2.93亿。这也就意味着,全国近10亿的劳动人口里,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参与到了知识付费中。还有些媒体和意见领袖提出,2016年是付费知识元年,互联网知识经济的体量将越来越大,在2025年甚至能达到500亿人民币的规模。

这种说法的认为,人们将越来越更乐意花钱在互联网上购买“知识产品”。这些产品一般是在X乎、喜马拉雅等付费平台上售卖的,主要内容包括英语、理财、心理学,比如:李阳的疯狂英语口语课、李笑来的财富课、武志红的心理学等等。虽然这些平台经营的内容和一般书店的畅销书别无二致,但由于这些知识一般是以视频和音频为媒介,博得了大量需要快速获取知识的消费者的好感。如果说书本是一种“粗粮”的话,那网络上付费知识相当于精制的“白米饭”,更容易被大脑快速吸收。

互联网主导的知识消费行为并非是从2016年才开始的。事实上,自从维基百科在10年前出现后,人们就逐渐适应并越来越青睐这种速成的、可快速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

想提高你的英语口语水平吗?Youtube上有大量“5分钟成为母语人士”的视频可供参考。如果你想知道古罗马如何从共和制蜕变为帝国的历史,只需要在谷歌上敲敲键盘,你马上就对屋大维的一生了如指掌。

以前你想学英语、学电脑还得报个培训班参加课程,现在只要不断点击维基百科的词条或者视频网站的推送即可(这篇文章的很多资料也是从维基百科里来的)。

快速成才,从未如此简单。

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快速成才的错觉,从未如此简单地被满足。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流行是基于这么一种观念:我们可以省略获取知识的生产过程,直接享用知识的成果。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好像是支撑了人类整体的社会进步:一个医生不需要知道手术刀的制作工艺,他只需要知道怎么用它做手术即可;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不需要重复牛顿的棱镜实验,只需要阅读课本就能知道光有衍射现象;程序员也不需要知道诺伯特·维纳的信息控制论,只需要知道怎样使用java或者C语言就可以成为华为或者苹果的软件工程师。

这种观念延续到了互联网上,造就了互联网知识经济的乌托邦。人们开始相信,有了互联网知识经济,未来人类对知识的掌握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知识消费者们如是说道。

2

但我们现在果真活在“知识社会”的乌托邦里吗?事实恰好相反。

我们的“知识社会”里的大部分成员,并不在生产知识,而是在消费知识。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在于该社会的人口大量生产工业产品;但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大量消费工业产品,它算不上一个“工业社会”:殖民时期的印度大量消费英国生产的工业品,结果是国家一贫如洗。“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的关键词。但大多数人与其说是在不断学习,倒不如说是在大量消费所谓的“知识产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我们把“知识(knowledge)”和“信息(information)”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混淆了

信息是什么?信息是由数据(data)组成的数据集;而如果一个数据集能减少人对某种事物的不确定性,那这个数据集就可以被算作信息。比如,我告诉你我的微信号,这个微信号就算一个信息,因为你由此确定了和联系我的方式,减少了与我联系时的不确定性。

但信息不等同于知识。知识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运作机制的经验性理解,这种理解是主观的、内源的、体验性的,而非客观的、外源的、概念化的。知识是由信息组成的,但知识所容纳的数据又超出了这些信息集的简单相加。

比方说,一个日料厨师对切生鱼片有很多知识,这种知识是不可能通过阅读《寿司制作入门》获得的。再比如说,一个人该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知识,是不可能通过阅读互联网上的贴子知道的:网上的贴子只能告诉你一些客观的“信息”,比如这个行业工资多少,有哪些项目比较火,等等。但对于这个行业的知识,只有亲身参与过了,才会获得。

通过阅读文字获得的,只能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所以,知识是一种本质上不能被传递的信息,我们在互联网上(以及任何媒介里)只能获得信息,不能获得知识,因为实践才能出真知。由此也可见,我们大部分在问答网站上获得都不算知识;它们顶多只能算是被加工过的信息和数据。

3

当然有人认为,社会大量人口都通过互联网摄取新的信息,那也是好事。但坏就坏在,互联网知识经济下的“知识产品”,是往往是包裹着知识外衣的“泛知识”。比如,X乎上存在大量询问“做XXX是什么体验”、“如何看待XXX”、“如何评价XXX”的贴子。这些贴子说明,互联网知识经济为广大用户推销的产品,不是信息,而是披着“知识”外衣、让人失去思考能力的“泛知识”。

不信,请看今日X乎的热榜名单(时间为2018年12月23日14:55):

“如何评价 22 岁 MIT 博士生曹原获评 Nature2018 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并居榜单首位?”

“如何看待美国检方不起诉刘强东?”

“参加2019年考研是什么体验?”

“如何评价 2018 KPL 秋季赛决赛,Hero 久竞4:3 险胜 BA 黑凤梨夺冠,成功卫冕?”

“如何看待大张伟在《即刻电音》痛哭时表达出的人生态度?”

从这些问答贴子的文字表述看来,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

首先,人们甚至对获取客观的信息毫不在意。在这个热榜上,几乎没有一个帖子是有关某个特别领域的信息的。其次,人们有“让他人代替自己思考”的思维惰性。大多数用户更想知道一些主观性回答,即他人的体验、他人的意见。

这当然是很奇怪的:张大伟痛哭时表达的人生态度,难道不应该先问张大伟本人吗?如果没法问,难道用户自己没有看法吗?不,大部分用户更希望让别人为他们“体验”,让别人为他们“评价”。他们想要的,是别人为他们生活和思考,然后拾人牙慧,好在饭局上讲两个段子。

“泛知识”无助于阅读他的人做出更好的决策,或者改变既有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它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在于它两大特点:首先,泛知识能够制造一种“快速成才”的错觉,让人以为自己学习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最能体现这点就是Youtube上十分流行的《十分钟速成课(CrashCourse)》系列。这些泛知识产品一般给它们的课程配上了快节奏的动画和幽默的解说,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大脑产生大量多巴胺,其观看效果和娱乐节目类似。如此一来,“学习”和“娱乐”的边界发生了模糊。这本身并非坏事,但事实结果是,许多人把“学习型娱乐”当成了学习本身。从我个人而言,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我周末看了《奇葩说》,学习了很多。”

其次,泛知识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成为人们在社交场合上讲段子的谈资。饭局上常有这样的人:他不是什么特定行业的专家,但从波音飞机的制造工艺到杨幂离婚的内幕,他似乎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而且能讲得头头是道,逗得大家欢声笑语。这种人,很容易给人留下一种博学的印象。而他这些(泛)知识从哪里来?十有八九是从《罗辑思维》或者X乎上看来的。

“泛知识”能用以制造一种说话者富有知识涵养的假象(俗称:装X)。这也是为什么某些所谓的互联网“知识产品”能大行其道:泛知识是也是“饭”知识,可以让人在吃“饭”的时候“泛泛而谈”,显得有“范”。

不过使用泛知识的人,往往还真的以为自己有真知识。这也是泛知识真正危险的地方。泛知识之于知识,相当于是垃圾食品之于正餐,汽水之于矿泉水,消费之后确实有饱腹感,但却丝毫没有营养价值。试问: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56%的字是左手打出来的”、“六脉神剑和一阳指的区别”以及“日本的大陆政策为什么会失败”?互联网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名义,把一些趣闻轶事打包,为网民们提供了大量他们根本不需要的垃圾信息,占据了人们最稀缺的资源:注意力和时间。

4

那么,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柯南道尔之所以煞有介事地展现福尔摩斯对日心说的无知,并不是想说我们应该对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东西置若罔闻。对于他竟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一点,福尔摩斯对华生是这么解释的:“人的大脑就像个阁楼,你得选有用的家具放进去。”

柯南道尔想传递的信息很简单:想成为像福尔摩斯那样的硬核猛人,最好少知道些无关紧要的“泛知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