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设计

外源基因在G0代转基因家畜中的整合状况

2020-02-06  本文已影响0人  生物GO

背景

正文

1. 随机整合

1.1 转基因动物的嵌合体现象

所谓转基因动物嵌合体是指:转基因动物由转基因的和非转基因的两种细胞、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转基因细胞构成。

下列几种情况,有可能导致转基因嵌合体的产生:
其一,与外源基因整合的时机有关,如果整合发生在第一次卵裂前, 即发生在 DNA 合成的 S 期, 外源基因将随染色体的分离均匀地分布到每一个细胞, 得到的转基因动物是纯合体, 反之, 得到的将是嵌合体。 显微注射转基因的实践证明, 受精卵 DNA 合成的 S 期是显微注射的适宜时机。哺乳动物受精卵的单细胞期阶段较长, 有可能在G0代得到纯合体的转基因动物。
其二,对两个细胞期以上的胚胎进行基因导入,例如对两个细胞期的胚胎进行外源基因的显微注射,多数会形成嵌合体。
其三,在胚胎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中,一部分插入DNA 被修饰 ,也会形成嵌合体 。有研究表明,应用显微注射的方法进行转基因 ,嵌合体的比例大约占65%左右。

在转基因嵌合体中,如果生殖细胞中有外源基因的嵌合,则可以将转基因传递给后代;否则,就不能将转基因传递给后代 。这就是有些G0代转基因动物不能传代的原因之一。

1.2 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及其效应

1.3 外源基因的整合形式

DNA随机整合在染色体DNA的断裂处 ,注射的 DNA末端和染色体的断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外源 DNA整合进入基因组。因此微注射时 ,线性化 DNA分子比环状DNA分子整合率要高得多 ,而线性化 DNA的末端结构 (平末端或粘性末端 )对整合效率与整合分子的结构影响不大。由注入的 DNA分子游离末端所诱导的修复酶可能引起染色体的的随机断裂 ,断裂处可能就是 DNA的整合位点 ,但是导入的 DNA未必总能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
外源基因随机整合的形式有三种:单拷贝单一位点整合多拷贝串联单一位点整合多拷贝多位点整合
多拷贝整合,外源 DNA 通常呈现多串状整合;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某一位点上多拷贝串状整合的外源基因 ,采取头尾相连的排列方式;
这些方向一致的串状拷贝,是被导入DNA 的完整或近乎完整的拷贝,少数情况下也有在两个相邻拷贝结合的地方出现小的不完整;
在稀有的情况下,发现两个拷贝呈现头对头或尾对尾的连接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常发生末端缺失。
转基因的另一种变化是某些碱基被甲基化。转基因拷贝的不完整、末端缺失或甲基化,都会影响基因表达和遗传的稳定性。多拷贝串联的拷贝数可从几个到 100 个以上。

2. 定位整合

外源基因的定位整合一般是通过基因打靶实现的,基因打靶是精确地人工修饰基因组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特征在于:第一,具有直接性,直接作用于靶基因,不涉及基因组的其他位置;第二,具有准确性,可以将设计好的 DNA 序列插入选定的目标基因座,或者用设计好的 DNA 序列去取代基因座中相应的 DNA 序列。因此,通过基因打靶技术制备的转基因动物,应不存在转基因的嵌合体现象,其整合位点和拷贝数也应是确定的。
对于家畜而言,实现外源基因的定位整合 (或基因敲除),必须通过核移植的程序。目前体细胞核移植生产克隆家畜的效率很低,大量的重构胚在孕育期死亡,出生后的个体生长发育不正常、甚至死亡的频率也很高。这些情况,应主要是由于克隆技术不完善而导致的;但也不能排除一部分是由于外源基因(或敲除基因)的表达或整合位点的不当所致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