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后的幻象---我读莫言的短篇小说《嗅味族》
莫言(1955年2月17日-- ),本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2012年,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曾被诺贝尔文学奖誉为:“想象飞跃于整个人类的存在状态之上。”他的长篇小说《红高粱》《丰乳肥臀》是大家所知熟知的。他的短篇小说,成就如何?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说:“如果在世界上给短篇小说排出前五名的话,莫言的应该进去。”
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小说九段》中有一个故事《嗅味族》,我们来看看这个文学巨匠的风采!
《嗅味族》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我去找于进宝玩,因为口渴,他家没水,他就带我去他家后园去找水喝。他家后院里有一口很深的井。起初,我们在井的明亮的水面上看到“我”与于进宝的脸:“一头乱毛,两只小眼睛,一个塌鼻子,两扇大耳朵。”然后,我们开始往井里的脸影上吐唾沫。忽然,我们从井里嗅到了一股奇异的香味,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许多在梦里都没见过的精美食物……”我们拽住水井上方的辘轳绳子向井里滑,到达井底后,我们沿着黑黑的地道“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前进。”后来,我们到达了一个明亮宽敞的大洞里,见到了土台子上,盘装的美味:肉、鸡、小羊,还见到了“嗅味族”人!“他们团团围着盘子,都跪着,屁股后拄着一条粗粗的尾巴。他们穿着用树叶缀成的衣裳,头上戴着瓜皮小帽。”只见“他们都生着两只小眼睛,两扇大耳朵……他们是长鼻子,而且还比我们少了一个鼻孔眼儿。”“他们跪在盘子周围,脖子探出来,鼻子离食物很近,鼻孔一开一合……他们吸了一阵后,一个个离开盘子,站起来,脸上带着心满意足的神情,往地洞的深处走去。”“我们终于抵挡不住美味的吸引,蹑手蹑脚地靠到大盘子前,顾不上危险,抓起那些好东西,狼吞虎咽起来。”长鼻子人把我们包围起来。长鼻子人的语言“呱呱叽叽的”,我们听不懂。长鼻子人跳舞,“还让我们跟他们一起跳舞,渐渐地,我们能听懂他们的语言了。大家坐在一起,在于进宝感谢美味的食物后,一个下巴长着几根白胡子的老长鼻人发言,他说我们就是他们那里的人,因为刮白毛大风,我们被刮走了。他们还知道我们活得太苦,现在终于有机会回到那里。他说他们是“嗅味”的民族,根本不要吃东西,每天嗅一次食物的气味就可以了。他们只嗅味,但还很会做饭!后来,他们把我们送到井口,欢迎我们经常来做客,恳求我们不要对外人说。我们发誓:如果我们说了,就让乌鸦啄我们的脑袋。“我”一夜未归,换来的是父亲的一耳光、母亲的揪耳朵和责骂,以及二哥想与我“断绝关系”,所以,我撒谎说:“我跟着一群野孩子,把生产队里的一条小牛用铁丝捆着嘴巴整死了……”“他们点上火,把小牛烧熟了……他们让我吃,我实在太馋了,就吃了……”之后,母亲“像擂鼓一样打着我的头”,“兄弟姐妹们有用脚踹我的,有用巴掌扇我的,有用指甲掐我的,有用唾沫啐的……”。
一、故事原型
这个短篇小说中,于进宝和“我”在他家后院里的“奇遇”,原型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故事结构是:迷途偶入----洞----亮光---桃花源美景----出洞。这个短篇小说的结构是:口渴偶入----井---亮光---长鼻子“嗅味族”的生活----出井。这两者何其相似!
二、“井”的意象
提到“井”,一般给人的印象就是死亡、恐怖、阴暗的感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那个小孩因弄死父亲成名要上交的蟋蟀,害怕得投井自杀。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王夫人因为贾宝玉与金钏儿调笑、嬉闹,王夫人的一“打”,二“骂”,三“撵”,让金钏儿羞愤投井自杀。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中,那个因为与医生有私情的陈仟佐的三太太梅珊投井,吓疯了四太太颂莲。 “井” 的意象, 不仅是一个吃人的父权制度的缩影,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还有作家对一个人不能成其为人的社会控诉。可是,到了莫言笔下,这“井”的意象一翻而成桃花源般的美好场景!推陈出新是这个短篇小说的一个创新求巧之变!
三、虚幻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
虚实相映的写作,是这个短篇小说的一大特色。井中的“奇遇”与美餐是“虚”;贫穷与饥饿、父亲的耳光、母亲的拳头与责骂,以及兄弟姐妹的脚踢手掐啐唾沫是“实”。作家被认为是“擅以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或者“他用梦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现代,融为一体。”读了《嗅味族》,我理解了这两句评语。莫言在《小说的气味》里说:“台湾的布农族流传着一个故事,说在一个村庄的地下,住着一个嗅觉特别发达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人善于烹调,能够制作出气味芬芳的食物,但他们不吃,他们做好食物之后就摆在一个平台上,然后,全部的人就围着食物,不断地抽动鼻子。他们靠气味就可以维持生命,地上的人们,经常潜入地下,把嗅味部落的人嗅过的食物偷走。我已经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个短篇小说。”读了这段文字,我认为这里提到的这个短篇小说,应该是《嗅味族》无异!现实与虚(魔)幻的结合,让这个短篇小说有了阅读咀嚼后的味道,例如痛苦的“揪耳朵”一段:“母亲松了揪住我耳朵的手,我感到耳朵火辣辣的,知道它的体积大了不少,我的耳朵比平常人的都要大,原来也大不了多少,因为人们的扭和拧,使它变得越来越大。”
四、贫穷与饥饿
作家用很少的语言勾勒了故事中的社会大背景就是“贫穷和饥饿”:“我们抬起头来环顾四周,四周是断壁残垣它,发了疯的野草,野草中仓皇奔走的蜥蜴,蜥蜴身上闪烁的鳞片……家家户户的烟囱里是没有冒烟的,没有人家在炒肉……”作家简单几笔就勾画出了一个破败的社会现象,真令人佩服!“我”在美餐一顿后,我看见家里的饭菜是:“黑乎乎的野菜汤”,“用来下饭的发了霉的咸萝卜条子”,后来,“我嗅到野菜汤就恶心……”这一顿美餐究竟有多好吃?“我”想象中的和看见的美餐是:“……一个盘子里放着一方方的肉,像砖头那样厚,颜色金黄,冒着热气,肉的上面撒着一层切碎的香菜末儿。一个盘子里放着十几只脑袋扎到肚子里的鸡,颜色金黄,冒着热气,鸡的上面撒了一层花椒叶子。一个盘子里放着一头小羊,颜色金黄,冒着热气,小羊的身上插了几根翠绿的葱叶。”为了突出“嗅味族”的“嗅味”,每道菜都冒着热气,每道菜都有香菜、花椒叶、葱叶的香辛料。这写出了这些精美食物的颜色和香味。至于食物的美味,作家写道,“我”的兄弟姐妹在我打了一个饱嗝后,“鼻子翘起来,脑袋转动着,在搜寻美好气味的源头。”母亲“也闻到了从我嘴巴里散出来的美食气味,我看到了她的眼睛里洋溢着讶异和惊喜,我知道她不敢相信自己的鼻子。”“美好的气味无可争辩地从我的嘴巴里向外扩散,逗引得他们百感交集眼泪汪汪。”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生动地写出了这顿美餐的色、香、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写“活”了!现实的贫穷与饥饿,折磨着“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我”的暂时满足反衬出了那个贫穷与饥饿的背景下的人----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可怜又心酸的现实,我的父母亲和兄弟姐妹们的现实!“我的父母亲和兄弟姐妹们”是社会贫穷和饥饿群像中的代表!在2012年诺贝尔获奖感言中,莫言说:“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又说:“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贫穷与饥饿,在作家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此外,作家奇特的想象力已在这个短篇小说中窥见一斑,的确不凡!作家笔底流淌着不动声色地悲悯与同情,这也正是这个短篇小说的温情所在,深厚的生活积淀,使得这个短篇小说具有了一种超越自我的打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