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道德经》的一种拙见
近日,看到有个别笔友在此发表关于道家学说《道德经》的见解。本人也是手痒的不行啊。所以想把自己对于这本书的见解发表出来。
严格来说,《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深入的讨论哲学问题的经典。老子对“道”进行了一系列的描述,比如“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等,都在表达一个思想:在老子看来,在世界万物的背后,有一个未知的本体。老子并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所以才说“强为之曰道”。在老子看来,这个道的作用是无为——无为就是不强为。老子所说的作为万物本体的道就如同西方哲学的上帝一般。西方哲学家普遍都是信奉上帝的存在,例如笛卡尔,康德,尼采——这里的上帝需要解释清楚。对于上帝的说法有两种,一:在大多数哲学家眼中,上帝是个本体论的概念,他的存在是代表着在世间万物的背后有着一个类似于本源的存在,他并不是通常理解的《圣经》中的上帝。哲学家眼中的上帝是一种与万物的生长和运行的规律都息息相关而又不对万物加以统治的存在。他像是一套规则,万物都在其中摄取出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而去遵守。二:在宗教教徒或者经院哲学家的眼中的上帝,是具有人格的上帝,他有着自己的爱恨,他有着自己的意志。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说明,天地没有对万物中的哪一种有所偏私,他不是通过自己的意志来影响万物——这就是无为——不以个人的的意志来对万物的生长进行干预就是无为。
对于《道德经》的一种拙见古往今来,哲学的信仰往往都会对一个人的政治观进行影响。老子体会到了无为的道,于是才会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一句遭到后世众多学者诟病的句子,儒者更甚。然而老子所说的仁不是指冷淡无情,不然老子也不会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所说的仁是指天地对于所孕育的万物没有偏私,所以老子才会提出无为的概念,让人君效仿天地或者说万物背后的那个本体,能对治下的百姓无所偏爱——不尚贤,就是老子的明确态度。
再讨论老子关于本体论——道,的看法。对于《道德经》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来说,想来对这本书稍有了解就能非常熟练背诵的句子。各类参考书的解释也大同小异,但对于读者来说,总是模棱两可。如果想深入了解,我们需要跳出《道德经》,寻找另一段文字——凡有所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在佛经看来“相由心生”,是凡人心中存在的妄念映射到生活中而形成了“相”。在“相”的背后才是本真的存在。举个例子,海市蜃楼听说过吧?它是一种现实情境经过高温的折射而呈现出来的虚像(“相”)。对不太恰当的说,海市蜃楼就是一种“相”。
“凡有所相,皆为虚妄”
“道可道,非常道”
对于《道德经》的一种拙见大家对比来看看吧(我真的觉得自己的语言已经快达到穷尽的地步了【哭笑】)
佛学与道学都是肯定万物的背后都存在唯一的本体。但所不同的是,佛学是肯定本体的存在而否定眼前存在物的存在。道学是肯定眼前存在物的存在且更肯定万物存在的背后有一个本体的存在。
对于《道德经》的一种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