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一)

2019-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ffe3a02cf744

光阴似箭,一转眼的功夫,父亲离开我,已整整十六年了。这十六年里,父亲的音容相貌,无不时时刻刻浮现在我的眼前,父亲的诤琤教导,无不时时响在我耳边。

我的老家在新津兴义镇的广滩村。这里交通很不方便,东南西三面环水。只有北面通向镇政府。

自古以来,家乡的人们,出行很不方便,尤其是小孩上学,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所以,很久以来,整个村子,基本没有一个人上完小学。

我的祖父和祖母,都是实实在在的种地人,都不识字。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盼着,家里什么时候能出一个读书人。

一九二一年,农历二月初一,我的父亲出生了。

父亲的出生,祖父祖母心里,别提有多髙兴了。不仅仅是喜得贵子的髙兴,而且觉得他们的心愿(家里能出一个读书人),有人选了。他们认为,我父亲将来就是他们心中那个读书人。

因此,当父亲到了读书的年龄,祖父祖母就盘算着:不能再继续种田了,应该到县城去,去县城做个小生意,能维持一家的生活就行。这样,他们的儿子(我的父亲)就可以在县城上学了。

就这样,我的父亲非常荣幸地在县城上学了。我的祖父祖母为了实现他们的愿望,没有再要孩子,终身只有我父亲一个。

祖父祖母在县城作了许多偿试,最后确定开“裁缝店”。

前两年,裁缝店的生意,做得非常艰难,三五天没生意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十多天都沒生意,沒有一个顾客。试想,一家人要生活,还要付师傅(师傅是请来的)的工资,还有房租费,父亲上学还需要钱,这一切费用,从何而来?

很长一段时间,家里都是靠借钱借粮过日子。祖父祖母心里压力是何等的大啊!他们常常整夜整夜都沒合过眼!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

日子虽然过得很艰难,但是父亲的学业,却从沒有间断。

几年以后,“冬天”终于慢慢过去了。裁缝店的顾客越来越多了,收入渐渐增加了。开始偿还债务了。家里的日子开始好过一点了。祖父祖母的心情也轻松一点了。

转眼间,父亲小学毕业了。

父亲上初中了。日子还是平平淡淡的过着。裁缝铺的生意时好时坏,好的时侯,收入够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坏的时候,家里就沒米下锅。(那时是毎天买米买菜)祖父就出去借钱买米。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时,祖母患病了,“拉肚子”,人一天天瘦下去,又没钱看医生,就这样无奈地拖着,祖父时不时的去找点草药,也不管用。祖母一直躺着,每天不停地跑厕所,人已经皮包骨头了,皮肤几乎“脱水”,皮肤僵硬了。生命体征几乎接近边缘了,万般无奈的祖父,不得不硬着头皮,又去借钱(当时能借到钱的人家就那么几家,况且我家之前借的还没还上)。

苍天有眼。不知是不是我奶奶(祖母)的“善心”,(奶奶非常有同情心,我家门口时不时有乞丐来要吃的,奶奶一定会给的,那怕是借钱过日子。奶奶是非常有同情心的),感动了上帝!不知是哪路神仙,救了我奶奶,服了几天中药后,奶奶渐渐痊愈了。

日子平淡得像一潭死水,但是,平淡中又含有不平静。我家铺子在县城的东门,当时,东门比其它三门(南门,西门,北门)都热闹,人气旺,对做生意的人来说,东门出生意。可是,房东不定时的涨房租费。父亲初中还没有上完,家里的收入早已不能承受房租费了,爷爷奶奶合计,干脆把铺子搬到西门(西门房租费要便宜一点)。

不久,父亲初中毕业了。面对家境,家里的收入大不如从前,父亲考虑,自己要不要继续上学?自己如果不上学,既可以节省很大一笔费用,又可以帮家里干活。可是,爷爷奶奶在想,是去成都上髙中,还是去眉山上髙中(当时我县沒有高中)。他们一心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

当我父亲把自己的想法给爷爷奶奶讲了,爷爷奶奶非常生气,大发雷霆,说,我们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也要让你读书,我们家一定要出个读书人。听完爷爷奶奶的话,父亲为了完成并实现父母的心愿,决定上髙中。

综合考虑,到眉山上髙中。每一学期回家一次。父亲勤学俭用。那时,往返途中,没有汽车,有钱人家的孩子,是住“鸡公车”,我家沒钱,我爸往返学校,都是步行。我家距离学校大概有四十多公里。路况又不好。爸说,每次都是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深夜才能到,当然还要背上行李。

假期里,父亲足不出户。帮助裁缝师傅钉纽扣,锁边(钉纽扣,锁边平时是奶奶做的),我父亲一放假,奶奶稍微轻松一点。遇上空闲时间,父亲就钻进自己的书堆里。

不久,我母亲走进了这个家庭,第二年,我大姐出生了。家里吃饭的人口多了,爷爷奶奶虽然肩上的担子重了,但是,家里增加了活力。他们心里高兴。

很快,父亲髙中毕业了。并且很顺利地考上了四川大学。爷爷奶奶很高兴,他们觉得自己沒有白辛苦,儿子为他们实现了愿望。好长一段时间,即使没有生意,他们都是乐哈哈的。

家里人口多了,光靠裁缝铺的收入,已经不够一家人开支了。奶奶和我妈商量:在门外摆个小摊

,卖小杂货。多少有点收入,补贴家用。就这样,我家的小杂货摊,东拼西凑地开起来了。

父亲在成都上大学,同样还是期末才能回家。还要提前在成都买一些杂货摊的物品,一同带回家。我家距成都仍然有四十公里。父亲往返仍然是步行。仍然要走十多个小时。(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