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大门是如何开启的
齐帆齐微课
在生活中人们一直错误的认为,儿童只要经常与成年人相处,就能够自然而然的掌握说话技巧。
但实际上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让我们看看语言器官的活动与发展。
我们知道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各个感觉器官都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比如神经系统、神经中枢、运动肌肉等。
从19世纪开始,人们就致力于对大脑的研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与语言系统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这涉及两个中枢,其中之一是感觉中枢,主要负责接收语音,比如耳朵器官,负责接收他人发出的声音,另外一个是运动中枢主要负责发音的动作,比如嘴巴、鼻子等器官负责发出语音。
而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医学工作者发现人类的这两个中枢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是分别发展的。
听觉器官与其他心理能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依靠这种能量无意识的吸收语言。
而运动中枢则是通过说话时各个器官的活动来了解。
显然,相比感觉中枢来说,语言运动中枢发育得比较缓慢,而且在很晚的时候才开始发育。
对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儿童的语言接收促进了语言表达器官的发展速度。
可以说这种假设很符合逻辑,既然人类并非天生就会使用语言,那么儿童只能先听成年人说话,然后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印象,才能在经过模仿后说出于此相同的话来。
换句话说,语言器官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大脑接收到的语言信息的基础上,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语言并不是由逻辑推理而来的,它是产生于一种自然机制的,当然通常来讲自然都是符合逻辑的。
起初大脑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完全不会发挥作用,这说明他们没有受到遗传的影响,但他们包含于语言机制中,他们有学习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不过在经过深入的研究后,人们发现除了这两个神经中枢之外,人的语言机制还具备一种特殊的感觉能力,就是听觉。
听觉对儿童语言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在儿童出生之前,大自然就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这些学习语言的条件。
而最神奇的是语言器官的形成。就拿耳朵来说吧,它有极其精密的结构,我们将其比喻为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一点也不夸张。
耳朵的主体有64个不同长度的弦,这些弦按照一定的顺序,在耳朵这一有限的空间内呈螺旋形排列,就如同一个竖琴一般,奇妙无穷。
虽然耳朵的空间很小,但是这个竖琴的能力却超强,而且能够分辨各种各样的声音。
究竟是什么,在控制他们呢?
原来耳朵主体的前方,有一个像鼓面一样的共鸣膜,用来接收声波,当声波到达时,64个弦就会发生振动,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听到声音了。
虽然小小的耳朵无法对自然界中的所有声音都作出反应,但是它完全可以对人类的语言做出准确的反应。
在出生之前婴儿的耳朵就已经长成了,在出生之后,他们的耳朵就已经开始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不过耳朵还仅仅是一个接收声音的器官,真正把声音转化成语言的不是耳朵,而是大脑。
但耳朵又是怎样将声音传送到大脑的呢?
目前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一课题,经过研究发现,在人体所有器官中耳朵的发育速度最慢。
通常新生对声音的反应更为迟缓,看上去就像什么都听不见一样,只有非常大的声音才能引起他们的反应,但其实新生儿的语言中枢应该是反应灵敏的,特别是当他们听到人类的语言的时候。
换句话说儿童的听觉器官无法对所有的声音作出反应,但是可以对某种类型的声音作出反应,比如人的说话声。
据此我们得出这样的推论:儿童语言机制只能对人类的语言有反应,他们的听觉器官生来就能够辨别说话声音。
这一点很容易证明,尚若无法辨别语言声音,儿童开始说话的时候就会模仿能够听到的所有声音,而不仅限于人类的语言,大脑神经中枢生来就有所区别,而儿童生来就只对的语言敏感。
事实上耳中的这种语言机制是专为语言的形成而出现的。
人类并非直接拥有语言,而是通过这种机制慢慢的掌握语言,新生儿恰恰是因为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自然而然的掌握语言。
(22年度写作营第171篇1530字,累计26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