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读书让生活美好

《24堂财富课》读书笔记6

2020-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姜文止戈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很幸运,你在哪里出生、小时候说什么语言,并不决定你长大后在哪里生活、说什么语言,你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居住、工作。这就是全球化,不仅人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流动,而且各种商品和服务也能全球流动。所以,有的人说,全球化的意思是,到成本最低的资本市场去融资、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生产制造、到利润最高的地方去销售。在全球各国加入一体化的市场之后,国界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弱了。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大量的服装等纺织品出口到美国。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劳动力又便宜,很快,美国商店里的衣服就基本都是中国生产的了。尽管这些男士衬衣、西服都是按照几个固定的尺寸做成,也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合身,但是,由于这些从中国进口的成衣太便宜了,所以,到今天,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改去商店买成衣,虽不怎么合身,大家也就凑合了。就这样,美国过去量身定做衣服的裁缝店一家家相继关门了,因为他们在价格上无法跟来自中国的成衣竞争。今天,美国没剩几家裁缝店,量身制作服务的供应大大减少,个性化服装的价格自然很高,否则裁缝店自身也难以维持下去。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美国裁缝店量身制作的衬衣会高到120美元至150美元一件。

个性化服装的制作跟标准化成衣不一样,每个客户的尺寸不同、式样与布料偏好也不同。一方面,它更需要跨国运输速度和运输成本方面的支持,如果运输速度太慢,比如,要一两个月才能寄到,客户会等不了;如果运输成本太高,从中国运过来一件衣服要40美元,那么,经营方就没法赚钱了。另一方面,在中美之间的通信速度和成本也必须跟上,否则,美国方面的客户要求就很难准确有效地传递给中国的裁缝。这两方面的条件要同时成熟,才能做跨国个性化服装制作和销售,要不然,两国间的差价再大也难以成功。

我们看看运输速度和成本的变化,这历来是决定全球化可行性的核心要素。

判断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准跟以往不同,就像咖啡店业务很老了,但照样可以出星巴克这样的现代成功企业一样,关键在于赚钱模式;如果你今天只是通过一件一件卖衣服来赚钱,那的确跟传统裁缝店没区别,就是一种失败;如果你把你的跨国个性化服装制作业务的流程都标准化,使其可复制性很好,也就是使生产规模能像星巴克那样不断地扩张,那么,即使近些年公司会亏损,但你的公司照样会值很多钱。换句话说,你赚钱的方式不在服装本身,而在于使你的公司股权很值钱,靠最后卖掉你的公司赚钱。

全球化是建立在这么多技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并非原先以为的只要各国打开国门、自由贸易那么简单。实际上,是运输和通信网络的全球覆盖及其使用成本的大幅降低,还有有利于贸易自由流通的制度架构,这些加在一起构成了全球化的基础。

以前我们谈过沃尔玛公司,原来它只是在美国各地开分店,把多数夫妻杂货店挤掉。沃尔玛之所以能把这些小规模杂货店挤掉,是因为它的规模很大、客户数量庞大,能够跟供货商砍价,使沃尔玛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2006年时,在美国,沃尔玛每周有1亿多客户前来购物,在美国之外的14个国家,有近3000家分店,也有1亿多客户。国内、国际销售网加在一起,使沃尔玛一年的销售额超过3500亿美元,这种全球化了的规模使沃尔玛能胜过任何竞争者,更有能力跟供货商砍价。

对供货商来说,谁能给沃尔玛供货,谁的产品销路就能立即遍及15个国家,2亿多顾客。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哪家公司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做跨国销售,或者不能在全球范围内找最便宜的地方生产制造自己的产品,哪家公司就会被竞争对手挤掉。

如果说美国方面抱怨这种贸易,是因为美国丟掉了工作机会,那么,中国不就是得到了这些就业机会吗?其实,我觉得,不能以这些衬衣在美国能卖多少钱,看中国制衣厂得到的收入是多还是少,而是应该以在中国当地同样的衣服能卖多少钱为标准,也就是以中国本地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为参照标准。因为如果没有跨国贸易,中国的制衣厂甚至无法得到美国的价格。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以前,我们中国人从来就不觉得商人创造价值。很多人总认为,只有生产东西的活动才创造价值。那么,如果国际贸易商只是把东西从中国运到美国,这中间没有多生产出任何衣服或者机械品,也能够赚钱,那不是在不劳而获、在剥削吗?他们创造价值吗?

中国有句俗话说,“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全球化在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得到的名声似乎就是如此,大家总体上都从中得到好处,但谁都要骂娘。实际上,在今天的国际秩序下,任何国家如果不愿意参与全球贸易,都能自由退出。既然没人强迫还愿意留在其中,那自然说明是对自已有好处的。

我们以前总想,人一旦满足温饱之后,难道还有别的追求?人再富,也不能说:因为我有钱,所以,我每天吃八顿饭;即使是夏天,也要穿十层衣服;尽管黄金对人体有害,但我还是要在饭里放黄金;或者,虽然我一次只能开一辆车,但我要买上二十辆好车,并同时开着。正常人都知道,只有疯子才这样做。那么,衣食住行等生活挑战、父母家庭养老等需要都满足后,甚至给后代也留下足够财产之后,工作和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说到底,在人的收人水平足够高之后,生活的意义更多在于成就感,特别是超出常规的成就感,就是所谓的‘乐在其中’,而不只是最后赚钱多少。  

在耶鲁读的是大学本科,你知道,耶鲁本科教育是注重全方位的基础教育,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与工程等等各方面都要学,目的是首先教每个学生怎么做社会中负责任的公民、怎么独立思辨,让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都有些了解,也就是所谓的通识教育,而不是教学生具体的谋生技能。

谋生技能,或者在任何专业学科的深入研究,这些是大学毕业后、读研究生时期的任务,MBA就属于研究生学位。实际上,耶鲁本科教育的定位很简单,我们总说,如果从耶鲁大学毕业时任何本科生成了哪个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耶鲁本科教育的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任何本科生太窄地专注一门学科,而是希望学生全面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耶鲁毕业生,工作一两年后,再去哈佛读MBA,把耶鲁、哈佛的光都沾上。

如果要真正成功,则必须抓住某种大方向、大趋势,然后在别人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的时候,超前一步进入那个行业。这样,等更多人也认识到的时候,你已经先到了,你才算大成功。 

如果分散到太多行业,那么,不管在单个行业里的投资有多少,他照样要花同样多的时间去分析、跟踪那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要做很多的研究投入。关注的行业多了,弄不好,到最后他可能对任何行业都不了解。于是,他决定集中在一个行业投,通过在那个行业投资许多公司,最终让自己成为那个行业的龙头控股公司。

自己创业历来是我们MBA崇尚的文化高点。

从配件到整机,利润差别为什么会这么大?难道成本结构不同?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关键在于整机是摩托车消费者看到的,整机有品牌效应在里面,而那些配件埋没在整机之中,用户可能根本不知道,也不一定在乎配件是谁制造的,配件制造商成了‘无名英雄’,他们很难加进品牌溢价,也就没有什么利润了。换句话说,因为配件品牌不重要,谁做都行,而整机是消费者看到的,品牌很重要,是信不信得过的关键,所以,利润就会高。在整个制造链上,谁离终端消费者越近,谁的利润越高。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北京专门研究、制造类似iPod这样的音像放录产品,卖给消费者。他说,跟iPod同样功能的产品,他不要70美元的成本就能做好。可是,他的产品售价不到100美元,而苹果iPod的价格却能达到500美元,还越卖越俏。

像那些女士用的化妆品更是这样,许多化学品公司只制作化妆品公司需要的化学原材料,而不制造女士消费者看到的化妆品,结果,它们的利润很少,相对的股票价格一般也都很低。但是,化妆品公司因为拥有消费者熟悉的品牌,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有的化妆品公司甚至把产品制造业务全部外包给那些化工厂,要化工厂制好后,帮化妆品公司贴上品牌商标,从工厂直接发货到各零售店。整个过程中,化妆品公司可能一点也不插手,但是,利润主要还是要给化妆品公司,因为它们拥有品牌,拥有消费者的信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