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全世界谁愿意倾听你

《我的前半生》:致亲爱的瓷娃娃,你总要一个人长大

2017-07-06  本文已影响38人  孤独星人小痴

     昨天瞥了一眼正在热播的《我的前半生》,前几集刚好讲述的是性情温厚又犹疑不决的金融高管陈俊生和年轻貌美、小鸟依人的全职太太子君摊牌离婚的情节。

《我的前半生》:致亲爱的瓷娃娃,你总要一个人长大

      当俊生艰难地开口说他喜欢上了别人的时候,子君还有些不敢置信,如坠梦里。她没有想到她谓之朋友、与之探讨如何防小三的人竟然是涉足她婚姻的第三者,她也无法理解年轻美丽、那么爱丈夫的自己竟然会被一个姿色平平的职场妇女打败,相爱十年在外人看起来那么美好的家就如此轰然倒塌。

《我的前半生》:致亲爱的瓷娃娃,你总要一个人长大

      探讨"婚姻危机"的电视剧有很多,如时下也在播出的《我的博士老公》,探讨婚姻与爱情的文章一直以来都不少,而越来越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就是: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当你成长的脚步跟不上你的同行者时,你们的感情就很容易亮起红灯。

      但是即使我们听过了再多道理,在接受"因为没有跟上别人的进步,便似乎被理所应当被丢下"这个解释时,还是很难的。或许有些人会觉得"为什么我不可以停留在原地呢?我又做错了什么呢?"

   

《我的前半生》:致亲爱的瓷娃娃,你总要一个人长大

      那些站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角度指责君生的"不思进取"的观点,对于心理素质还好的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剂"强心针"能带着他们走出来。

     但是对于脆弱而敏感的"瓷娃娃"来说,他们往往心地简单柔软、容易多想而感觉到受伤,当一味地指责她们"不够强大"时,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她们会认为"我已经很可怜了,为什么还要指责我?","难道心里脆弱的人,就不可以被温柔以待么?","我为什么不可以停留在原地,一定要跟上别人的脚步才值得被爱么?"等等。

     我也经历过"瓷娃娃"的阶段,在朋友圈被指责"负能量太多"。那个时候我并不太能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发泄,什么又是所谓负能量?也不太能接受朋友简单地说,"你要努力,变得强大,成为精英就好了"。那个时候的我就陷入了这样一种怨怼。我认为周围这样的"强力鸡汤"才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的前半生》:致亲爱的瓷娃娃,你总要一个人长大

      而站在道德的角度一味强调君生是多么的可怜和无助、指责陈俊生,有些时候其实并不能对事实造成多大的影响或改变。这是我们需要无奈接受的。

     就像你深爱一个人,为他付出了却并不一定会得到他的回应,就像你为了朋友百忙之中翻译了稿件,但她可能会认为仅仅是举手之劳,然后因为你的一次拒绝就把你拉黑再也不联系了。

     你无法用道德去捆绑一个人,它只对相信它的人才有用。就像一生一世的承诺,只对愿意遵守它的人才成了约束或者幸福。

     我在这里想说的其实是"弱势的"瓷娃娃应该被同情和支持,但同时当我们处在"瓷娃娃"状态的时候,也不要因为过多的"自怜和被伤害的记忆"而陷入这种对"付出-回报不公平"的计算里走不出来,或停在原地走不出来,或满心怨怼,对周围世界和人际充满了失望。

   

《我的前半生》:致亲爱的瓷娃娃,你总要一个人长大

    我最近也在一直反思,是什么会让我也曾有这样的想法,继续做一个脆弱难过的"瓷娃娃":

1."弱势的人畜无害心理"

      这是一种和"精英主义和强者主义"相对的概念。我们往往更容易去关注那些更优秀、更成功的人,就像从小父母都会和你说"邻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而对你这个普通的孩子少有称赞。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难道一个普通善良的人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发现与称赞"的想法,严重的可能会产生对周围世界和人际的"深度失望"而开始封闭自己,逃离世界。

      其实大多数"瓷娃娃"他们大多普通,善良甚至带点懦弱,有时自负有时又极度自卑,不太相信自己,因而过度依赖家人,朋友,恋人,依靠外界人的反应来进行自我认知或者构建安全的保护圈,他们往往容易满足,不太喜欢争抢和与人发生矛盾,也往往被一些人认为是没有追求和特别强的上进心。

      当他们被的"无心之失"被周围人认为"正常"的方式呛到或者被自己很在意的人"怼到"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反应和极低的"自我认同",进而愤怒觉得受到了不尊重,其而原因他们往往会归咎于"自己不够优秀"。他们矛盾而困惑"既知道应该改变,可又不太明白自己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大错,为什么就会这样被指责?"或者他们会将"一个人独立"认为是"就他们自己而言,对家人和朋友的疏离"于是选择对抗地停留在原地。

     这种观点的产生,其实可以在我们多年接受的"教育制度"里窥见端倪。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往往比较"简单、粗放"的,往往只会追求结果呈现给你一个"强大——成功"的公式,却忽略了"讲述之间关系的过程"。而往往这个"过程的正确解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导致许多人会认为"改变自己的弱势"某种程度是为了"顺应那种不太在意脆弱者感受的、没有人情味的强者定律"进而排斥。

     如果你身边的人对你说,纵使你普通平凡,我也会爱你如初。但我相信你能做的更好,你的努力可以让你变得更美好;或者是,你终将一个人独立地成长,努力强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你爱的人。而在这之前,我们会彼此陪伴,摔到再站起来,直到能在没有陪伴的时刻也能独当一面,强大地保护好自己爱的人。我想应该不会有谁会忍心拒绝这样善意的提点。

      当然,"瓷娃娃"们也要学着放下那种"对抗"的心态,要了解到我们有时候稍微放下所谓对"绝对公平的计较与衡量",不是对有一些人错误看待方式的投降,变得不那么敏感或者谓之"强大"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和保护自己爱的人"。

      2.对于"负能量"的排斥。

       其实我最近已经看到几篇有关于心理方面的文章在反思之前广受认同的"远离你身边的垃圾人"之类的观点,如《当正能量成为"暴政",你还敢抱怨吗?》。

      情感心理脆弱的人,就像一个身体上生病的瓷娃娃,一碰就碎,可我们谁又能保证这一生没生过几次病呢?

     我之前也经历过压力大,不知道怎么应对,努力地想要调节心情,然后一遇到打击又再次回到冰点。万般无奈,想和朋友倾诉却被以"每个人都不易,不要总散播负能量"怼了回来。

     那种感觉像一个口渴的人,想要讨一杯水,却被浇了一盆透心凉的水,也许还会口渴,却不想再喝水,也不想在和周围人接触了。

     在《坏情绪不是你的错》和《我难过的时候请你别说话》这两篇文章里,作者讲到"他们之所以找大人倾诉,只是希望自己的情绪能被大人接纳和理解而已。他根本不需要我帮他解决什么,而是寻求情绪上面的宣泄和支持。

      在心理学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就是倾听与被倾听的关系。表面是用沟通来帮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而沟通的内核就是倾听,去捕获来访者情绪背后的原因,或者内心深层次的诉求,然后去无条件接纳他的感受,共情他的体会。"

      只有当被接纳和理解的时候,一个人的的世界和心才会被打开。

《我的前半生》:致亲爱的瓷娃娃,你总要一个人长大

 我很喜欢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最近公众号推出的类似"解忧"栏目也大受好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心柔软需要发泄、被安抚的地方,那既然如此,不妨宽容一点,我知道你很忙,我们每个人都在忙着赶路来不及等待和过多停留,但如果有人愿意向你倾诉敞开ta内心的脆弱,请你多点耐心和"共情",就像你在淋过一场大雨,渴望有人能发现你的落魄,也为你端上一碗热汤一样地去尝试"换位与多给予那么一点点的温暖",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在失意时得到支持你走下去的力量。

 当我们遭遇低谷、

《我的前半生》:致亲爱的瓷娃娃,你总要一个人长大

经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自己一定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渡过。

 我们终将一个人长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人生,不要用道德和情感去捆绑他们,也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附庸。你的努力和变强大,不是为了迎合任何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爱的人。

 你会独自成长得很美好,一定,一定!

《我的前半生》:致亲爱的瓷娃娃,你总要一个人长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