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言行如一”?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做到言行如一?
可能有人会说对自己能力评估不足、事情变难了、意志力薄弱、懒惰等等。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崔琰出自河北大族,清河崔氏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世家大族,其势力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任何一个当政者都不敢轻视,故而建安九年曹操拿下了邺城,将冀州从袁绍手中收入自家囊中之时,特意招揽了崔琰。
崔琰名气很大,在士人间很有号召力,早年学剑术,剑术出色,后来读书,同样出类拔萃,曾是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可谓是文武全才。
他被称为四世三公,毫不夸张的说,崔琰乃是魏晋时期天下文人墨客的领袖,是不可多得的能看透王朝未来的真正才子,更是所有主修文学者的领袖。
崔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除了他的才识和势力外,更重要的是他为人诚信,说到做到。他爱惜自己的羽毛胜过爱惜自己的生命。
也就是说,他对自己名声有“洁癖”。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言行如一?
因为他看重自己,尊重自己。
大家可以内观一下自己,自己是不是也看重自己,也很尊重自己?
看中、尊重自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不欺暗室。
不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不放纵自己。
也就是说,在没人的地方也如平常一样约束自己。
仔细想想就知道,言行不一的人,在前人后大概率是不一样的。
我们言行如一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自我的要求。
当你做到“不欺暗室”,你就没有了侥幸心理,你也会变得很坚定。
所以,“言行如一”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有人会问:说言行如一是对自己负责,其实不就是清高,不就是太自爱了吗?
并不是。
长期做到言行如一的人,心性会变得平稳、清静。
接着以崔琰举例:
曹操晚年,究竟选择谁立为储君,一直犹豫不决,便私下向群臣征求意见,很快接到许多意见信,无非有人支持曹丕,有人支持曹植。
而崔琰的态度却完全出乎包括曹操在内的所有人的意料,崔琰公开旗帜鲜明地支持立曹丕为储君,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这样合乎立嫡长子为储的传统。
按照常理,崔琰侄女嫁给曹植,他支持曹植才是人之常情,但他毅然决然,个人感情让位给法统规矩,崔琰大公无私的做法,自然引来众人的敬佩。
然而,尽管崔琰做人无可挑剔,但此事做法却不恰当,本来是曹操私下征询,你却公之于众,夺嫡之争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肯挑破。崔琰做法无疑是将曹家家庭的权力斗争公布于天下,这是触犯了曹操大忌。
历来帝王自然希望臣下忠于自己,但是却不希望过于“邀名”,崔琰的公正无私,坦荡利落是他的最大亮点,同时,也是这也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并因此对崔琰所的拥护的人曹丕产生了些许厌倦之情。
但是曹操生性多疑,崔琰这么一个有学识和智谋的人,怎么会犯这么愚蠢的错误?
所以,很可能他是故意的。
那么,曹操因为这件事而愤怒,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是曹植!
所以,这很可能是崔琰的一个小计谋。
崔琰是拥护曹植的。
曹操恍然大悟!
后来司马懿看出了崔琰的真实意图。
崔琰真正拥护的人就是曹丕。
这是计中计。
崔琰就是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用了计中计。
甚至为此不惜赌上了自己全家的性命。
曹操果然上当,对曹植有了戒心。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更是杜撰出了一件崔琰陷害曹丕的事情。
其逻辑依然是计中计,而且这个计谋无解。
因为,曹操哪怕最后醒悟过来,也不会自己打自己脸。
崔琰光明磊落一生,但是为了未来储君事情上,做出了阴险的行径,但他坚持了自己的理想,他一直坚信: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
崔琰这么爱惜自己的羽毛的人,为了国家稳固,为了天下苍生,他做了“卑鄙的事情”,哪怕晚节不保,哪怕被人唾弃,哪怕搭上全家人的性命。
所以,崔琰即便看起来言行不一,但是他的内心一直是坚定的,是言行如一的,敢于舍身取义。
那么,你还觉得崔琰是一个过于清高,过于自爱的人吗?
最后总结:我们不要看别人说了什么,要看别人做了什么。言行如一的关键是“不欺暗室”,这既是对别人负责,又是对自己负责。
haoyunbaozeng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05dc6-169392310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