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不一样的世界
读书营主题活动结束了,十天时间虽然有不完美但却在坚持中完成了。
接下来我谈谈我这十天的感受
一、我的第一步:走出舒适区
对于从小就讨厌写作的我来说,写作是我的硬伤。记得高中写作文的时候,我写一篇文章要把同桌都折磨个七遍八遍的,而我的作文也总是在最后七西安的时候才能写完。大学四年以及工作中对于工作更是能躲则躲。每每躲过一次,都感觉庆幸。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工作的几年后,一次次机会与我擦身而过,才让我看清了形势。问题短板并不是忽视了就消失了,它的影响力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要想不被它干扰,最好的的办法是解决它消除它。
当看到连长发的邀请函时,内心是非常想参加的,但还是有些许忐忑。忐忑的是要将我写作差的短板让大家看到,同时还要再感受上学时写不出东西时的煎熬,也就是这份忐忑与担心让我的申请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一小时上。最终还是那份想改变的心,让我提交了申请。虽然这一步忐忑中带着犹豫,却踏踏实实的落在了地上。后面十天沿着第一步开的路上就这样走了下去。
二、我的第二步: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
《说话的魅力》是我这次主题营选择的书,选择它也是因为我在说话上吃了很多亏,我想通过它了解如何讲话才有魅力。
打卡第一天,希望自己有个好的开端。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认认真真看书看到四分之一仍没有半点想法,无奈又从头开始看。第二遍带着问题看,在看书过程中确定了主题。主题有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何开头?怎么切入?一次两次的尝试下,写好开头后,但新的问题再次出现,如何拓展?我第一天的打卡就是在出现问题—尝试解决—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出现的循环中完成。我的文章也从两点写到九点才写完。
虽然第一篇文章不管从时间还是质量上都差强人意,却比之前的我好太多了。原来我写不出文章时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怎么这么难写这个情绪中,从未真正尝试写下去,而那种情绪也在我每一次写作的时候得到加强。因此,越到后面对于写作的抵触情绪越大,感受写作痛苦的越强烈。直面它,正是它,解决它才是从写作带来的痛苦中抽身的最好方法。而每一次的尝试都在为问题的解决带来可能性。
三、第三步;坚持带来大改变
第一天打卡结束后有种终于解脱的感觉,但一想到后面还有九天的打卡心里仍旧非常怵的荒。
十天的打卡,最痛苦的莫过于第二天,第一天可能是刚看书的缘故,还有点想法,第二天书来来回回看了几遍却一点想法没有。可一想,第一天那么痛苦都写出来了,今天要是放弃了不能完成任务,那昨天几小时写的东西也废了。抱着这样的心态,写一写看一看再写一写,不会了就再返回去看书。在这样的循环下完成了第二天的打卡。
第二天的打卡与第一天打卡好像没有什么分别,都处于极度焦躁的状态下。但奇迹发生在第三天,看了一遍书后,立即确定了主题,开头与拓展写起来好像也没那么难了,一种无形的东西开始在心底生长。它叫底气,虽然我也知道我的文章不一定能写的多好,可我相信我能写出来,同时我写作的时间也在验证着我的底气。我的写作时间从第一天的七八小时到后期的两小时,这样的变化让我欣喜若狂。
写作这条路没有捷径,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变化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四、走出圈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前两天,紧紧张张的完成打卡,第三天之后才有多余的时间仔细阅读其他人的文章。看了其他老铁的文章后,才深感差距之大,我的视线之狭窄。同样是《说话的魅力》的读后感,老铁们角度更新颖。其他老铁的文章,让我感受到虽然呼吸着同一份空气,可我们眼中的世界却大不相同。我如同井底之蛙般,看到的只有那一方天空,从未跳出那口井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也直接导致我写的文章太有局限性,没有格局的原因吧。
一路走来,这十天体会到了创作的艰难,被迫走出自己圈子的不适,写作带来的底气,老铁之间的相互鼓励,这种种是我之前所不曾体会过的,感谢读书营带给我这非凡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