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炉边夜读今日看点

以生命来思索生命——读《叔本华的眼泪》

2016-10-15  本文已影响512人  桃白

书名:《叔本华的眼泪》

作者:欧文.亚隆(Irvin D.Yalom)

翻译:易之新

出版:台北市心灵工坊文化

生命是一件不幸的事。我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思索生命。

首先,这是一本小说。

一本以叔本华的思绪承载,包涵了八个现代人的生命故事,从一位心里治疗大师的视角写就的长篇小说。

作者欧文.亚隆,是横跨团体心理治疗与存在心理治疗的大师级人物,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四岁,在畅谈生命与死亡的年纪,他以自己的心境为主题,融入了大量哲学思想甚至佛教禅修经验,奉献给世人这部经典作品。

故事的开端,心理治疗师朱利斯,突然得知自己罹患黑色素瘤,只剩下一年的生命,在回顾自己一生的工作时,他想到了曾经一个治疗失败的病人,菲利浦。他重新联系到菲利浦,对方却告诉他,自己已经从历代哲学家的思想中得到了自我治愈,并且也将从事咨商工作,于是朱利斯邀请菲利浦加入自己所带领的治疗团体。

这个团体中,有以下成员。

潘蜜:大学教授。博学多才,但对男人异常严厉,并且对两性关系感到失望。

汤尼:蓝领工人。性格冲动,为自己的低学历自卑,常常喝酒,并与男性打架。

瑞贝卡:律师。拥有奥黛丽赫本一般的美貌,但美貌也深深影响了她的人际关系和世界观。

波尼:图书管理员。对自己魅力缺乏自信,无法与前夫和女儿相处,也无法与别的优秀女性相处。

吉尔:银行经理人。酗酒成瘾者,与妻子关系紧张,不会处理婚姻生活。

史都华:小儿科医生。为人冷静疏离,因为妻子总是将他与名医岳父比较而倍感焦虑。

菲利浦:化学研究员,哲学博士。曾经是重度性成瘾者,每天沉溺在追求女性中,直到呕吐。厌世悲观,试图以哲学思想来治愈自己。

朱利斯:团队带领者。在生命即将结束的一年,他决定与往常一样生活,他喜欢当治疗师、与他人连结、帮助他人在生活中有所收获。

当然这些成员并不是一开始就将内在秘密袒露出来,而是通过每周一次的相聚谈话,在沟通中、相处中、冲突中逐渐展现内在,认识自我,试图与过去和解,并改善当下的生活。

不得不说,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还有跟随着关系变化而衍生出来更多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人又进一步认识到了自我,这些变化过程写得非常精彩动人。

有趣的是,作者在叙述故事时,穿插了叔本华的一生经历,从童年开始直到死亡,叔本华的一些重要思想,也投射在团体成员相聚时的谈话中。例如: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对性行为的看法、如何面对死亡、人际关系是否必要等等。

在本文中,我无意探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浅薄如我,也实在不敢造次,只能略就书中一些段落,作一些深入探讨。

在航海旅程中,船下锚靠岸,你到外面取水,顺便收集一些海草和贝壳,但你必须牢牢记着船,不断回头看看,以免船长在任何时刻呼唤时,你不得不丢下所有收集的东西,配合他的呼唤;以免自己像被缚住的绵羊,在挣扎中被抓起来。

人生也是如此,只是妻子和小孩取代了贝壳和海草,任何事都不会妨碍我们拥有他们。但如果船长呼唤,就要放下一切,毫不回头地奔向船。如果你已老迈,不要离船太远,以免船长呼唤时,你还没有做好准备。

这是哲学家埃比克泰德的一段话,在小说中,菲利浦将这段话打印出来分发给团体成员,试图用这个方式来安慰和鼓励时日无多的朱利斯,但似乎团队中并没有人明白他这样做的意图。

航海旅程和船,代表着真诚的人生。我们在生命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琐事而迷失,例如处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不要太注意贝壳海草,否则会错过船的启航。也就是说不要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而错过对生命本然样貌的好奇与认识。

从年轻人的立场来看,人生有无止境的长远未来;从老年人的立场来看,人生只是非常短暂的过去。当我们启程时,岸上的物体会越来越小,越来越难以辨识。往日的事件和活动也是如此。

小说中朱利斯的生命在不断流逝,在这样死亡这重大事件面前,所有人的烦恼都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是朱利斯作为治疗师和团队领袖,却告诉所有人,他们要做的事,就是与往常一样,不用回避死亡,也不用刻意因此而忽视自己的当下存在感。

无论做什么,死亡终究会到来。而按照叔本华的观念来看,生存即是痛苦。人的一生就是在与死亡搏斗的过程,好比是一群绵羊,在草原上快乐地生活,每天都有一只会被捆绑起来屠杀掉。同时,他还打过这样的比方:你走进一座墓园,叩问墓碑下的幽魂,问问他们是否愿意再活一次,他们一定会回答,不愿意。

当然,叔本华的观点是悲观而厌世,很多人不赞成他这样的看法。小说中直面死亡倒计时的朱利斯也不同意。他愿意选择再活一次,他认为自己的生命虽然充满痛苦,但在帮助他人治愈他人的过程中,他获得了无上的快乐。

那么,小说中菲利浦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用叔本华和其它哲学家的话呢?他甚至将自己活成了叔本华!他一人独居,养一条狗,摆脱了性成瘾后,不与任何人交往。在团队中,他似乎是最理性最清醒的人,总能用先贤地妙语来总结他人遇到的情况。

但事实却完全相反。

菲利浦是整个团队中最表里不一的人。他读哲学来解释自己保护自己,选择叔本华和其他哲学家的厌世观点来为自己的逃避作借口,只是因为他不会与活人建立关系。

在团队互动中,他的内在被逐渐激发,不得不选择面对一切时,他嚎啕大哭,哭得喘不过气来,终于卸下了长久以来的重担。

在菲利浦被治愈后,朱利斯猝然离世,没来得及跟任何人告别。

这个人住在我们之间,然而他一直是我们中间的陌生人,很少表现自己的感受。站在这里的人,没有一个是他的血亲,他孤独地生活,孤独死去。

上面是叔本华死后,悼词的开场白。

这位哲学家在晚年时终于受到世人重视,但他的一生已近终点,并且从未觉得快乐。他要求自己死后,尸体在停尸间存放五日,直到腐臭才下葬。

叔本华的坟墓上放着一块沉重的花岗石,遗嘱要求上面只刻上他的名字,亚瑟.叔本华。

不要加上其他东西,没有日期,没有年份,没有只字片语。

他没有给自己的一生注解。一切留待后人从他的作品中去解读。

有意思的是,当菲利浦还年轻,沉浸在每日猎艳的刺激中,并且又为此感到痛苦不堪时,他与当时单独治疗自己的朱利斯探讨墓志铭该写什么,朱利斯建议说:

写上“他喜欢打炮”,这个墓志铭也适用于你的狗。

生命就是如此,生命不过如此。最重要的是当下,但当下转瞬即逝。

小说中探讨的内容及深度,远远超过我上文所述。并且叫人惊喜的是,承载了这么多东西的一部小说,可读性也异常的高,时时让人享受阅读的愉悦。深深佩服作者欧文.亚隆,有机会希望能读到他其他的作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