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四个月的随笔……后
真心佩服去年的自己,参加训练营一年,写作三百天,而且写的是短篇和长篇小说,这两年多以来持续写了近五十万字,有四十万字是正儿八经的搞创作。
今年我尝试每天写随笔,像写日记那样输出自己,说实在话这样写对一个有写作基础的小白来说真的不费劲。
我记得第一年写的时候常常为了每天写三百个字发愁,那会发朋友圈成了生活常态,各种状况都厚颜无耻地码成文字发布。
偶尔遇见熟悉的朋友圈同事,脑海里闪烁的是她/他会不会知道了我的“才华”,这样想的时候眼神就容易变得游离,对话也是闪烁其辞,好像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刚刚发生。
后来再发圈,就开始有预谋有计划的把朋友圈进行分组屏蔽,继续心安理得地闷操作,直到樊登老师说了一句话瞬间打醒了我,他说其实你没有那么多的观众,只有你自己过份关注自己。
但我将信将疑,凭着对文字的热爱,我继而不舍地持续精进对生活的感悟,有时候还真能让我悟出一些真理来,被人肆意粘贴。比如“遇见你我也遇见了最好的自己”,我敢说这句话一直是我的原创,后来它通过社交平台泛滥成灾。
那会,我拼尽了全力都难以像今天这么口如悬河娓娓道来,可是相对于创作,我少了从前的那份轻盈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
我参加了写作培训营,看了很多的写作书籍,听了很多写作课程,我以为我成长了进步了,可是当我怀揣着这些工具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时,我发现我变得沉重了,始终迈不开步伐。
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桎梏里,条条框框把我的灵感限制在了意义的架构里,我的逻辑思维我的文学修养竟然难以和之抗衡,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便是匮乏。
很多作者一边叙事一边输出感悟,相得益彰,读者喜欢这种表现形式,我已经极少有激情写朋友圈文案了。有人会问这和朋友圈文案有啥关系,对于我而言是有关系的。
我写的朋友圈重在抒情,抒发生活感悟,偶尔能引起对方强烈的共鸣。后来发现这种表达方式欠妥,不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过度的进行光合作用,使自己生活在围观中,生活本身不是商品。
当我意识到这点以后,渐渐地断了念想,回归当下那个忙碌的自己。如今让我写一篇散文是有点困难的,因为那个感性的自己不知何时已悄然隐退,但是像现在这样肆无忌惮地剖析自己,我却能信手拈来。
已经不能够判断过去发生的是好是坏,终归有利有弊,要相信所有发生过的事皆是好事,专家呼吁我们这样做,是想以此做为内化激发更好的自己,做一个圆融之人。我第一次从余秋雨老师的书中理解了儒家和墨家的区别,这是书籍和文字带给我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