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
2020-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深海虾米
今天看了王瑞芸的《姑夫》,对小说中塑造的姑父这一角色深深的同情。“我”用冷静的语调客观的叙述所见所闻所感。对姑父,我没有好感,我只知道他在“里面”待了20年,肮脏的头发、猥琐的面孔以及让常人不能理解的举动,对他,只有三次见面的印象,从厌恶到不解到恐惧,小说按照正常的思维进行着。如果就这样结束,我会同情并厌恶姑父的。
结尾处,姑妈拿出了一张照片问我:“你看到这样英俊的小伙子,你嫁不嫁?”我震惊的说不出话了。一个及其英俊的年轻人,有棱有角的嘴,高挺的鼻梁以及那个年龄所特有的潇洒和自信……
我的震撼就是小说的高潮,就是矛盾冲突所要达到的效果,越是震撼,效果越强烈。
这就是小说,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感受着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悲欢离合。
时代的灰,落在每一个的头上就是一座山。用这句话来形容姑父的命运再合适不过了。
那个年代,是一批人的痛,是永远不愿触摸却又不可抹去的记忆。
照片上风华正茂、魅力十足的青年恰恰和“我”是同岁,小说这样安排我觉得更加富有深意。
我,研究生毕业,正要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美好的未来,带着希望,带着憧憬。姑父,报社编辑,受主编陷害,批判,劳改……小说没有具体叙述这个不幸的青年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待遇,给我们留下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可是,什么样的遭遇能把一个人彻底的改变呢?我不敢想。影视剧中的情节就像苍蝇一样绕在眼前,挥也挥不走,我只是无限的痛惜,多么好的少年呀!多么悲惨的经历呀!
历史的车轮不断的向前,那些被滚滚洪流挟持着踉跄奔跑的人,终究是跑不出那个年代的。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