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方案》读书笔记-4
第七章 敏感与内向
敏感内向具有它的优势。作者认为可以用两个角色形容敏感内向者:对危险敏感的守夜者和创造精神生活的祭司。敏感内向者更容易对他人产生怜悯和同情,这是助人的基础;他们也更容易内疚和自责,这是道德的基础。
外在的差评内化成了心里的不安
对于大部分敏感内向者来说,他们真正敏感的不是外界刺激,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无论这种评价出自事实还是想象。他们害怕和人接触,不是因为别人会给他们带来不安,而是他们的内心会因为接触他人,而产生不安。
在敏感内向的标签下,承载的是自我怀疑和不安。我们从小接受了大人们对于敏感内向的负面评价,接受了他们关于“世界是危险的、自己是无能的”设定,我们的内心深处有很多不安。其实敏感内向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特质,它能让人更加的观察仔细,让人更能和陌生人共情。所以内向和外向作为性格标签本身的含义,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重要。他们更重要的功能是表达人们的自我怀疑和不安。敏感不敏感,内向不内向,我们怎么看待这种标签不重要,我们怎么处理标签背后的怀疑和不安才真的重要。
敏感内向者需要改变吗?
他们能改变吗?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是稳定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可变的?根据这个问题分成两派:人格派和情景派。人格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性格是比较稳定的,可以通过量表去评估人格。其中,内外向就是人格派心理学家发明的重要的人格维度。另一类情景派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内外向,所有的性格表现都和人在特定情景中扮演的角色有关系。哈佛大学的特里尔教授给出了一个折中的理论:自由特质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固定特质和自由特质。固定特质是我们的本性,是性格当中比较稳定的部分;自由特质是我们可以灵活应用的部分。人还是存在内外向这种固定特质的区分,但是通过自由特质,人们可以在特定环境下扮演一个超出自己性格特点的角色。但是这种扮演需要付出代价,代价就是不真实感。所以越想在某些场合扮演超越自己性格的角色,就越需要在其它场合做回真正的自己。
这个理论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没有办法完全由着自由特质塑造自己。作者给出两个原因:一方面,当我们扮演和固定特质相悖的角色时,我们大脑处于高度自我监控状态,太容易疲惫;另一方面,你的内心会有一个自我特质的认同,所以当我们扮演一个与自我认同不一样的角色时,会产生沮丧感。
这个教授给出一个建议:内向的人需要一个恢复壁龛。它就像一个充电器,当内向的人在外界扮演外向角色时,他需要时常回到这个地方进行恢复。
作者借着自己的经验,提出了改变的条件。他认为改变是无法凭空产生的,真正有效的改变需要两个支点。第一,需要积累相关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会改变人的预期,让人自信,哪怕是很小的成功,都意义非凡;第二,在那些让你害怕的领域,要有一些自己的优势。
第八章 爱与孤独
关于原生家庭,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愤怒,不愿意原谅父母曾经造成的恶劣影响;一种是原谅,相信父母的动机是善意的。无论哪种态度,都没办法让人完全接受。原生家庭理论的泛滥。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结果:他把我们从生活的承担者和决定者,变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它让我们常常生活在自怨自哀中,让我们夸大父母的恶,忘记了极少的父母是恶意的,更多的父母是有各种缺陷的普通人。他们受制于他们的环境、时代、教育,他们并不是不想爱,而是不会爱。他们一直不知道问题所在,却亲手让伤害不断发生。
每次回想这些事情,总会有些愤怒。而愤怒界定了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里,有一个强者、一个弱者,有一个施害者、一个受害者。愤怒延续了我们和家庭的关系,让我们无法独立。如果你对原生家庭还有愤怒,那你跟你父母的关系就还没有搞清楚,你也无法在你新的婚姻关系当中彻底自由。就像我面对自己的婚姻,还会时常想起父母曾经的伤害。这说明,我还没有完全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
作者给出一个建议,就是在愤怒和原谅之间选择悲伤。悲伤就是承认我们确实没有遇到能够理解、支持、帮助我们的父母,我们也没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们去追忆。我们所有的,只是尽力为我们提供好环境的父母,但同时又是无能为力的父母。这样的悲伤,至少能带来爱和同情。这种爱和同情,既给父母,也给那个曾经弱小的自己。
父母曾经造成的伤害,最难过去的情感,在于我们对曾经弱小自己的难以释怀。对于那个时候的我,现在的我盼望曾经有人给他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安慰、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指引,然而都没有。我经历的是一个人受伤、忍耐,盼望着有一天能够长出翅膀,飞离那个伤害我的地方,远离那些造成伤害的大人们。
对于原生家庭的问题,作者的建议是“放下期待,从零开始和父母相处,成为自己的教养者”,也就是独立。只有当我们不仅从物质上、还从精神上与父母独立,我们才能真正从与父母的爱恨交织中解脱出来,客观的看待我们与他们的关系。而那个时候,我们也许反而能找回些许温情。
成为自己的教养者,你期待父母怎么爱你,你就怎么爱自己。这并不容易,不过为人父母本身就不容易,如果你觉得辛苦,那就不妨把这种辛苦当做为人父母的艰辛。
关系越亲密,越需要边界
这个部分对我非常有启发。
作者刚开始做咨询的时候,总是想着要奉献自己。后来他的老师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他,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救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警惕我们的好心突破边界,最终损害了彼此关系。边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大意是说,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独立其实是一件寂寞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庇护别人,也没法被人庇护。我们需要赤裸裸的、独自面对存在本身。作者对朋友的劝勉:“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而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很客观,我们只能遵守。”
之所以我们经常会想要越界,是因为我们很难面对一个事情:人生而孤独。我们既没法让别人承担我们的命运,也没办法帮别人承担他们的命运,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照顾好我们自己,然后让他人照顾好他们自己。
我们和父母之间的理想状态:这是我的事是我的事,父母的事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家人不断以爱的名义介入我们的生活,其实这是不应该的。因为等到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也不自觉的要进入到父母的生活中。
同样是面对孤独,会有一些不同的反应,作者认为人的动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弥补匮乏的动机,另一种是满足成长的动机。匮乏导向的人,虽然努力和人接触,就更容易孤独;成长导向的人有能力独处,却自然而然会吸引一些朋友。
爱别人是加强自己的方式
如果有人把朋友当做一个缓解悲伤的工具,那么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他对朋友的期待,多少有点像对机器人的期待,他不想关心朋友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只想让朋友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喜欢自己、安慰自己、爱自己,缓解自己的孤独和痛苦。
怎样面对孤独?首先,接受孤独这个事实;然后,试着看看周围有多少像你这样孤独的人,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就像理解我们自己的痛苦一样,理解别人和爱别人是缓解我们孤独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