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公元2000年,法国第二大日报《世界报》评选出了12位世界“千年英雄”,苏东坡位列其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也是唯一入选的亚洲人。跨越千年,苏东坡魅力不减,引无数人竞折腰,用作家林语堂的话说,谈起苏东坡,每个中国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作为东坡一生的写照。
“一点浩然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苏轼的浩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有他的高考满分作文、入选《古文观止》的《刑赏忠厚之之论》为证。在这篇文章里,东坡这样写道:可奖可不奖,则奖,可罚可不罚,则不罚。赏赐超出了仁慈的界限,还算得上是一个君子;惩罚超过了道义的标准,那就会成为一个残忍的人。他的立足点落在“仁”上,一派致君尧舜、心系百姓的浩然之气、仁爱之心充斥胸间。
我们先来看他为官:他从陕西凤翔县通判做起,最高做到翰林大学士。苏轼居庙堂之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足迹所到之处,政绩可圈可点。苏轼一生做过八个地方的太守,分别是密州、徐州、扬州、湖州、颍州、杭州、英州、定州。
密州是他做太守的第一站。到任之初,密州百姓深受蝗虫灾害,任其发展下去庄稼将颗粒无收。苏轼一面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一面带领百姓抗击蝗虫灾害。其中他推出“两斤蝗虫换一斤粮”举措,大大调动了百姓灭蝗的积极性。最终蝗灾得灭,他开心呀,这就有了他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他的悲天悯怀深得人心。
在徐州,苏轼又遇到了水灾,洪水滔滔,人心惶惶,百姓争先恐后往外逃。苏轼一看,这可不行。“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只要我苏轼在这里,就不可能让洪水把徐州城给灭了。可是抗洪,人力物力都不够呀,他就去找当地驻军。对方被他的爱民如子之心深深打动,二话不说,官兵赶赴洪水现场,与百姓齐心协力抗洪。苦战45天后,徐州城保住了。这时苏轼又建了一座黄楼,一是彰显军民抗洪壮举,二是预防抵御洪水再次来袭。这座黄楼至今屹立在徐州,苏轼,也成了徐州民众心中的保护神。
至于在杭州,苏轼的政绩有目共睹。不必说苏堤春晓,也不说三潭映月,水月同辉九百年。还是说说东坡在杭州抗疫吧。当时杭州瘟疫流行,身为太守的东坡,想起好友巢谷给过他一个圣散子秘方,就命人据此熬了药汤,放置在杭州街头,过往行人人饮一杯,用以预防,这就大大降低了瘟疫的感染率。对于已经身染时疫的病人,他筹措资金,划出专门场馆,取名“安乐坊”,找来精通医道的道士,来救治这些病人,瘟疫很快得以控制。这场馆就是我国第一个方舱,也是我国最早的传染病医院。东坡所为,至今令杭州百姓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如果只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还不足以说明东坡的不凡与伟大。东坡的非凡,表现在他贬官之后,处江湖之远,依然心系百姓,以一己之力救民于水火。东坡一生三起三落,分别被贬官黄州、惠州、儋州。
45岁大年初一苏轼贬官黄州,成了一个没有事务、没有俸禄的闲人。苦则苦矣,但没有击垮苏轼。太守徐君猷给了他一块城东废弃的荒地,从此他躬耕垄亩,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农夫。湖州少了一个太守,黄州多了一个东坡居士。他把自建的房子称做雪堂,门前栽竹,门后种菜,再跟周围的邻居聊聊天喝喝酒,贬谪的日子同样活得热气腾腾。他与同样贬官的张怀民走得很近,还写了一阙词送给他,这就是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送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与其说是赠送友人,不如说是东坡的自我期许。也是在黄州期间,他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躬耕笔锄之余,他发现黄州这个地方有溺婴的陋习,这令他大惊失色:怎么能这样?婴儿难道不是一条生命?他立马写信给徐君猷,请求他以官方形式颁令禁止溺婴,同时,他还挤出家用,积极募捐,成立了中国最早的救婴堂。溺婴陋习从此在黄州渐渐消失。
贬官惠州时东坡55岁。在这里他又是一番作为。他改良了农具,发明了秧马,方便了农夫插秧。他良好的风范,令百姓敬仰,更留下了盗敬东坡的佳话。
等到贬官儋州时,东坡已经61岁。儋州在岭南,就是今天的海南岛。那是个“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六无之地。东坡也是宋朝流放岭南的第一人。他的政敌们以为,这下可以完全置东坡于死地了。可是没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成了那个蛮荒之地文明的使者。他带领百姓弃旧习,兴农桑;他兴办学校,教化民众,他在儋州三年,他的学生姜唐佐成为海南岛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
东坡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蔼蔼然坦荡快哉风,传千里,吹千年,彻照古今,令世代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