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选萃:异趣(二)
我们继续说“异趣”。
接着看严复(1854-1921)先生一副:
玲珑谁与石争能,寂静犹嫌禽作语。
上联“玲珑谁与石争能”,是说——自然界的精美奇石,玲珑剔透,一般人可没有这个能耐呀。
细想这一句,作者的意思可能是——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个我可做不来。我不会讨别人的欢心,只会做简单真实的自己。
那世间奇石到底会有怎样的玲珑剔透呢?我们且看白居易先生《太湖石记》中的一段:
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指宰相牛僧孺)适意之用也。
下联“寂静犹嫌禽作语”,是说——远离喧嚣,心唯思静,就连鸟声都觉得多余了。
整体看这一联,作者似乎是想说——我不想与世人争高下,不想被世俗多干扰,我只想过简简单单、安安静静的生活。
此联不是严复先生的原创,而是袁枚先生之孙所写的两句诗。清代学者钱泳在其《履园丛话》 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袁简斋(即袁枚)先生通、迟两公子,虽不以科第起家,而皆能诗。迟子名寿芝者,年未弱冠,稿已笋束,记其游栖霞寺一联云:“清静尚嫌禽作语,玲珑谁与石争能?”颇有乃祖家法。
下面看张元济(1867-1959)先生一副:
不肯低头在草莽,岂知灌顶有醍醐。
这一副“不肯低头在草莽,岂知灌顶有醍醐”,上联讲少年雄心、头角峥嵘,下联讲老来悟道,万事皆空。
“醍醐灌顶”这个成语,出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醍醐”的本意是“酥酪上凝聚的油”。“醍醐灌顶”就是“把酥油浇到头上”,引申为“受高人点拨后恍然大悟”。
整体来看,这一联意思是说——年轻时就得有大志,就得不服输,就该觉得自己不得了,就该老想着成就一番事业;等到年龄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该看破的须看破,该放下的须放下,执着不再,快乐自来。古语云:欲要看破红尘,先得阅尽红尘。也即此意。
我们看《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尾曲与片头曲,写得也正是这两种意境。玆录于此,与诸君再回味一下。
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写的便是“不肯低头在草莽”: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淹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片头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写的则是“岂知灌顶有醍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一联要是这样改动一个字,大家觉得是不是更好:
不肯低头在草莽,终知灌顶有醍醐。
接着看刘春霖(1872-1944)状元一副:
夜逢渔火兼星乱,霁后僧门凿雪开。
上联“夜逢渔火兼星乱”,写的是漂泊游子的惯常所见。沈德潜先生有一首《枫江夜泊》:“野宿随寒雁,辞家第一宵。星星渔火乱,知是泊枫桥。”意境与此很类似。
下联“霁后僧门凿雪开”,是说——雪后天晴,和尚从积雪中凿出一条道来。为什么要凿出一条道来呢?因为要出去化缘弄饭吃呀。
整体看这一联,上联写凡夫俗子为衣食四处奔波,下联写僧人和尚也不能独守空门。
人活着就得吃东西,这些东西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生命。因此,人类生命的存续,必须以其他生命的消亡为代价。
人可以追求道德的高尚,也可以追求精神的升华,但前提是,你得承认自己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否则,人也就无法成其为“人”了。
最后看李鸿章(1723-1901)先生一副:
业立经商端木子贡,论传原富斯麦亚丹。
这一副书法当为赝品,但文辞绝佳。
上联“业立经商端木子贡”,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神之一),以经商而富甲天下。
关于子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这样写到:
子赣(也就是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 ,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下联“论传原富斯麦亚丹”,说的就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斯密以其名著《国富论》名扬天下,系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大家都熟悉的“看不见的手”,就是斯密提出来的。对此,斯密先生讲过这样的名言:
我们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面包师的恩赐,而是出自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
中国古人也讲过类似的观点。比如《列子·杨朱》篇中,道家的先驱人物杨朱曾讲过这样的话: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当然, 中国古人的思想还只停留在思辨的哲学层面,而亚当·斯密则通过严谨的论证,开启了现代经济学的大门。关于的亚当·斯密伟大,当代经济学家徐槿曾这样讲到(选自“得到APP”《经济学大师30讲》):
为什么分工越细密,经济越发展?因为分工充分利用了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关系。现代人生活水平很高,不是因为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相反,分工的奥秘恰恰在于人是自私的,在分工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交易。我想要得到我要的东西,必须用你所需的东西来交换。大家来《得到》听课,不是因为相信罗胖关心我们,而是我们判断《得到》要赚钱,提供的东西就不会差。
所以法国学者曼德维尔提出一个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了在市场中,人们互相交易的动力,在当时看起来反常识,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最后的结果却是,基于人的自私建立的交换,反而最终有益于社会,这就是经济学中人的本性原则。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是自私的,而你也是自私的,我们的人性都遵从利己主义。而我的利己主义,或者说私心,必然受到你的利己主义的限制。所以,这就会迫使我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照顾你的正当利益,由此也产生了社会利益。
这就是经济思想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为什么市场机制可能不是最完美的制度,但却是人类历史各个阶段中,最合理的经济制度,只要有交换的地方,就有市场,相比较于其他经济运行制度,市场制度可能是其中最合理的一种。斯密的伟大,就在于把这一点说明白了。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