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和 ||您的夹克真好看
昨天晚上,徒步出门找吃的。
我有个习惯,每到一地,总喜欢去街头巷尾找小吃店。我总觉得酒店、餐厅里的饭菜太程式化,到哪都差不多,只有那些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没有醒目招牌还能生存下来的小店,才具有真正的特色。
当然,现在住在学校里,吃的也很“乡土”。只是天天吃大锅菜,也想换个口味。
我来到一家小巷里的面馆,招牌上写着“自制切面”。不大的门面,五六张桌子,两三个食客,老板坐在门口玩手机游戏,煮面的大锅腾腾冒着热气。
我抬脚进去,问老板,有什么吃的。老板站起身来,说我们主要是切面,面条是自己压的,卤子、配料全是自己做的,鸡汤也是自己熬的。
我说,那来一碗吧。
一会儿,面端上来了。杠尖一大碗。
我尝了两口,味道还真不错,鸡汤鲜美,面条筋道。来了食欲,我去调料台弄点辣椒,顺手盛点咸菜。
老板看我打咸菜,又说,咸菜也是我自己炒的。
我吃到一半,说:老板,也别说,你这自己做的还真不一样,下工夫了。
老板一听这话,两眼放光,手机一扔,坐到了我对面,说:那是,我这每天起早贪黑的,就图个纯手工,自己做的,吃着放心,新鲜,咱不糊弄人,就说这面条吧,擀了不知多少遍,比别人家的筋道多了,这鸡汤,老母鸡熬的,我自己到集上挑的……
老板跟我说个没完,越聊越热情。到最后,非不收我钱,还要送我一包花生米。
我当然不能白吃喝。不过我验证了一个道理:夸人要投其所好。
谁都喜欢被夸奖,谁都知道夸奖别人能拉近距离。但是一个人有很多侧面,很多特点,究竟应该夸什么,怎么夸呢。
夸奖人,不是要夸他最突出的点,而是要夸他最在意的点。这是一个心理学常识,也是一个人际交流常识。
比如昨天这家小店,老板一开始态度平平,没什么特别。但从他有限的话语里,我捕捉到他对于食材“自制”的在意,对“纯手工”的执念,在这个点上夸奖他“下功夫了”,就会让他产生共鸣,有“被理解”的感觉。如果只是泛泛的夸奖“好吃”,“味道不错”,他可能完全无感。
用一个心理学名词,每个人最在意的部分,其实都自己的一个“情结”,如果能被对方捕捉到,体验到,认同到,就会产生“被接纳”、“被承认”的感觉,和对方的距离就会迅速拉近。
而捕捉对方这个“情结”的能力,需要靠细腻的天性,细致的观察,深切的共情,和准确的表达。这也是咨询师的基本素质。
我们平时也可以多做一些这方面的刻意练习,来加强这方面的敏感度。
比如,我们可以把第一节研修课学员自我介绍的部分再看一遍,每个人都是初次见面,话也不多。但他(她)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自我介绍的风格,话语里有意无意呈现的内容,都是有效的信息。用李老师的话讲,都体现了“人格”。如果让我们去夸奖她(她),应该怎么说?
别人我说不好。如果是我们尊敬的李老师,我会尝试夸他:
李老师,您的夹克真好看。谁给您选的?
不知拍对了没有?
写于2019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