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粤闽人文之旅——关西新围(6)
【2017年9月末~10月初行摄游记誊录】
从广东韶关仁化一路东南行,在广东与江西边界的省道上脚踏两省。江西田园一片青黄,是双季稻待成熟和已成熟所展现的景色;有的田里已经有农人在收割稻子,还有收割机休息在路边,田里留下高高稻茬。
突然闯入视野的是一座小型客家围屋,规模不大,四方造型,极具特色。
而关西新围,是位于江西龙南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关西圩旁,始建于1798年(清嘉庆三年),于1827年(道光七年)完工,历时近30年,系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据专家考证,关西新围是迄今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有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围屋。
徐名钧,字韵彬,号渠园,增贡生,候选布政司理问,诰授奉直大夫,为关西徐姓第14世子孙。生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殁于清道光八年(1828)九月,因兄弟中排行第四,后人俗称之为徐老四。 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建造了这幢围屋,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
他一生勤劳俭朴,正直厚道,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成为一代名绅;他艰苦创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不畏艰险,是赣商的杰出代表,是客家人传统美德及客家精神的完美体现(见后附故事传说)。
关西新围平面为“国”字形,呈长方形,长边94.75米,短边83.36米。为三层土木结构,每层围屋共79间。二层外墙为带内壁柱厚50厘米的筑墙,三层用35厘米的厚青砖砌成。各层均布有火炮眼,屋顶为硬山搁檩小青瓦两波顶、炮角为两层的歇山式屋顶。整幢围屋有东门、西门两座大门。围屋中间套建一幢前后三进、五组并列、十四大天井的豪华一大宅。与大宅配套的有花园、土屋、边房等建筑,其间以廊、墙、甬道连通屏障。
俯瞰关西新围,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这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是围内建筑档次最高、装饰最华丽的地方,以其作为中轴线,将围内建筑对称布局。祠堂分上、中、下三厅,主房结构是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而形成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高大的空间和华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围内围屋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是围内人们过年节、赶集、祭祀等举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
以中轴线往左右延伸的结构又使正厅成为整座围屋的核心,体现着一种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间以廊、墙、甬道相连,交通复杂,但序列分明,空间、院落组织非常丰富。
关西新围景区有个特点,即是里面还有少量住户。与之交谈得知,以前他们就是这里的住户,曾经搬出去,因旧房拆迁又搬回这里。他(她)们或卖些几块钱的自家做的零食,或为游客提供家常餐饮,为人非常和善。
小女孩似乎刚好有什么事惹其生气,也没心情待见我们这些“不速之客”。1992年关西新围列为龙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以关西新围为首组成的乡村聚落关西村,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又成功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后附故事及传说:
徐名钧发财
清朝嘉庆十二年春,龙南关西人徐名钧带十几个排工将一批木材扎成排放运到了南昌码头。“有人掉进水里了!”突然不远处有人大声喊道。徐名钧闻声举目四顾,看见离自己木排数十米处有一少年在水中挣扎呼救,但因水深浪大竟无一个下水相救。他心想:古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见死不救非君子所为。便急忙叫几个水性好的排工下水救人,自己操起排上的长篙相助。很快便将落水少年救上排上来了。由于排上无合适的衣服换,徐名钧问知少年家住不远,便上岸雇了辆马车送他回家。到了少年家,徐名钧方知救的是巡抚大人的公子。巡抚见徐名钧救了自己的儿子,感激不已,立即下令摆酒席相谢,并频频敬酒以示谢意。酒过二巡,巡抚问及徐名钧经营木材的情况。“承蒙巡抚大人如此关心,徐某感激不尽。不敢有瞒大人,这放运木排本大利薄,再加上数百里赣江上关卡多,赋税重,辛苦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银两。”徐名钧受宠若惊,恭恭敬敬地回答。巡抚听了手捻长须沉吟不语,半晌方徐徐开口说:“恩公冒死救犬子之命,如同再造。下官无以为报,今给恩公文书一道,凡恩公西昌号木排在赣江之内免税三年,聊表下官的一点心意。”徐名钧闻言喜出望外,千恩万谢拿着文书出了巡抚衙门。没有多久,西昌号木排免锐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领县精明的木材商们纷纷找到徐名钧,要求将木排都打西冒名号,省下的赋税分一半给他,徐铭钧因此收入大增。到了第三年春季,上千条木排在赣江遇洪水都被冲散了架,分不清是谁的木材了。但由于木材上都烙有西昌名号,后来全部木材归了徐名钧,使他平白多得了十几万两银子,发了一笔大大的“洪财”。徐名钧发财后,延请名匠设计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围屋,就是关西围。
智斗赖财主
徐老四在龙南县城开当铺,服务态度极好,深得人心,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徐老四火热的生意惹得同街开当铺的赖财主眼红红的,想方设法要斗跨徐老四。古时开典铺有条规矩,凡典当人拿来物品估价后,不管物品贵重便宜,典铺里要立即拿出银两付给典当人。所以,开典当铺的人必定要有足够的周转资金。
赖某也为当地一大财主,家财万贯,为达到挤走徐老四的目的,取出家中私藏的一只纯金蛤蟆,价值20万银两,他暗地里找了一个远方朋友王某,乔装到徐老四的当铺中典当,一来想探探徐老四的家底,二来更想挤走徐老四。王某拿出纯金蛤蟆,要店伙计典当20万两银子。那天,正好徐老四外出办事,伙计见来者不善便托辞说徐老板回乡下了,等明天来。王某无奈,只好回去。店伙计转身便飞报徐老四,徐老四听后不慌不忙,叫伙计速去购置了50口大缸,不动声色地搬上船。第二天一大早,徐老四召来七八名伙计,将大缸一口一口运送到当铺,大造声势,并叫人放出风声说徐老四运了一船的银两。赖财主听下人的讲述后将信将疑,便差人去打听。赖财主的差人躲在码头的不远处偷偷地察看,只见码头上人来人往,徐老四亲自押运,家丁严加看管。突然码头上传来“嘣”的一声,原来家丁不小心,使绳索脱落,打破了一口缸,只见白花花的银子散了一地,赖财主的差人惊得目瞪口呆,赶忙回去向赖财主禀报。赖财主听完差人描述后,再也不敢拿金蛤蟆去典当了。
感动李会鉴
徐老四做木排生意时,因资本周转不过来,曾向生意场上的老朋友信丰县的大财主李会鉴借了一大笔钱,后来资产越滚越大,成一方富豪,便择基另建围屋。因新建围屋规模宏大,几乎花去了徐老四一生的积蓄。
一天,新建的围屋东门口有个外地人,东张西望,一会儿竖起拇指,一会儿啧啧称赞。管家忙把其带进会客厅,泡好茶,安顿好,便去禀报正在田里干活的徐老四。
不一会儿,徐老四一身泥巴,满脸大汗地回来了,在家人的带领下,来到会客厅。正在同管家聊天的李会鉴抬头看见站在面前是满身泥巴、光着脚板的农夫——徐老四回来了,李老爷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寒暄之间,徐老四忙吩咐家人去杀猪置办酒席。
不到三袋烟功夫,肉宴摆上了桌:酸菜扣肉,红烧猪脚,清炖心肺……正是李老爷一生最喜爱的客家风味菜。餐桌上,徐老四告诉李会鉴,自己做生意全仰仗李老爷的资助才有了今日,早想归还那笔借款,无奈兄弟多,原居老围屋日显拥挤,便下决心另建新居,花费了毕生财力……
李会鉴没想到声名远播的大财王徐老四还是那么勤劳俭朴,没有一点侈奢,不讲一点架子而自己来了却杀鸡杀猪,大办酒席。李会鉴对徐老四的盛情感动不已,不再提债务的事了。李会鉴回去后,也没告诉家人,就划去了徐老四的欠单。
几年后,徐老四派人到信丰还钱。李会鉴已不在人世,他儿子拿出账单,发现父亲已划去了徐老四的欠单,只见父亲在账单上写道:勤俭一生,仍不忘本,所欠款目,一笔钩销,有此一友,人生足矣。
三代做围砖
徐老四苦心经营多年,积累了一些资本。随着人口的增多,望着老围的拥挤,他想建一栋集生活、防卫、娱乐为一体,坚实耐用的围屋。于是四处托人,终于在广东兴宁找到一个在当地很有名气的罗姓烧砖师傅。徐老四盛情把他请到家里,向其道明心意,要他加紧时间,争取早日建窑烧砖。那年,正是甲子年,气候变化异常,一连几个月都是阴雨连绵,烧窑的广东师傅无法下田操作。转眼已是年关节下,一天,烧砖师傅回到房间,对着窗外的阴雨唉声叹气,心想:时间已过大半年,一块砖都没有烧成,真是愧对东道家,快过年了,总得回家一趟,可砖瓦没烧成,又怎好向东道家要工钱。烧窑师傅越想越不是滋味,便用笔写了一张便条,放在桌上,留给徐老四。便条上写道:
甲子年,甲子年,雨水涟天。吃了东道的饭,挖坏了东道的田,不见青砖冒出烟。临近过节又逢年,想要工钱没脸面,只好卖了牛牯做盘缠。若是要来寻,请到广东兴宁下龙田。
烧窑师傅卖了炼泥的牛牯,不辞而别。徐老四下城做生意回来阅过烧窑师傅的便条后,当即派人带了银两专程送到广东罗师傅家中,并传话说,这是天气的原因,没烧成砖并不怪罪他。罗师傅对徐老四的宽宏大量以德报冤感激不尽,一过完年,便携妻儿回到关西拜见徐老四。后来,他又把烧砖的手艺传给儿子,他儿子在关西成亲后,生了两个儿子,也掌握了烧砖技术,爷孙三代为徐老四建围屋烧砖制瓦,整整十九年,才完成整幢围屋所需的砖瓦。
(待续)
(文中相关介绍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