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

2019-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淑姝kerri

自我记事起,我对奶奶的印象停留在我小时候生病的那一刻。

由于家境贫穷,家里没什么零食可供小孩子享受。

只有大人偶尔赶集,心情好了,才会带一些小吃回来。

一次冬天我不幸患上重感冒,发烧病倒在床。

本是难受不已,但奶奶给我送来的一捧桂圆让我无比开心。

可想而知,这是过年接的礼。

奶奶总喜欢把逢年过节收的东西藏起来,生怕我们这些孩子偷偷翻出来吃掉。

而这些东西也是用于平时接待客人的。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父母都外出打工了,我和两个弟弟便留下来跟着爷爷奶奶过活。

为了读书的需要,我们一起搬迁到大姑姑家的旧房子居住。

虽然日子很是清淡,但还是藏有小幸福。

爷爷爱好土地、喜欢劳作。只要天气晴朗,便带着锄头出去了。

奶奶就留在家里打点家务,负责照料我们。

我们过的是一种计划生活。

爷爷每次赶集回来,都会盘点所用的钱,在一个小本子上列好清单。

我印象深刻的是五毛钱一个的包子,这是爷爷每次赶集必买的。

只怪当时的我很是调皮,未夺得几分宠爱。

不管我两个弟弟如何,爷爷奶奶还是会对他们疼爱有加。

我也一直厌恶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总免不了争风吃醋。

比起爷爷,我与奶奶相处的较多,但也没少挨过骂。

比如我时常偷懒,没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也没能在家务这块帮很多忙。

小学的日子就这样清淡度过,让我刻骨铭心的事也屈指可数。

升初中时,我去了城里。

但爷爷奶奶仍留在乡下带我两个弟弟,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想念他们。

初次来到成里,我很不习惯。

看到花花绿绿的世界,心里满是畏惧与孤独。

想起乡下的生活,我时常情不自禁盈眶。

时常打电话给爷爷奶奶,希望他们过来陪我。

但收到的回复是:孩子,现在不行啊,我们得照顾你两个弟弟。

之后,爷爷某天抽时间来城里看望我了。停留一两天,又立马回去了。

奶奶晕车的厉害,就没能来成。

待到我上初二时,终于和爷爷奶奶“团聚”了。

但毕竟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大大小小的矛盾还是有的。

奶奶总忍不住唠叨,这是我较反感的。

我的成绩跟不上,心里很苦闷,也时不时发小脾气。

初中这一段时间,奶奶常与我卖小废品赚些零花钱。

在夏天时,就用来买绿豆冰、蛋筒。这两种也是奶奶的最爱。

奶奶对我最照顾的是我下晚自习那段时间。

每次回家经过那条漆黑的巷子时,我都胆战心惊。

开始奶奶只是不停抱怨没有路灯,后来她就索性亲自下楼到巷子口接我。

有了奶奶的等候,我不再害怕。

学习上也更有动力,因为奶奶说我们学习好就是对她最好的回馈。

奶奶是个非常怕冷的人,但为了日复一年的接我,她尽力在克服。

后来我上高中了,爷爷奶奶虽是在城里,只是家里不和谐,他们就搬到了楼下的车库里了。

慢慢的,我越发觉得与他们相处的时间缩短了很多。

但每周能见上那么一年,便也是觉得温暖。

这时,我相对懂事了,爷爷奶奶对我的看法也有所转变。

竟不可思议的听到奶奶说:现在还是养女儿好,懂得感恩。

但在我读大学的中途,爷爷固执要搬回乡下,一是想找点活干,二是不想身边人操心。

这样一来,我与爷爷奶奶见面的机会更少了。

我不经常回家,回家再下乡的几率更少。

老家那边交通不便,没有直达的车,除非联系亲戚开小车进村。

每次都是匆匆去,匆匆回。与爷爷奶奶谈心的时间并不多。

奶奶仍然有收藏东西的习惯,待我们来看望时,便一股恼拿出来接待我们。

估计这都是老人的惯性,喜欢把珍贵的东西藏起来。

而等有些过期不能吃了又懊悔不已,嘴里不断念叨着:“哎,可惜了,可惜了。”

我最惭愧的是,每次离别时都会收奶奶塞过来的红包。

这些钱都是奶奶逢年过节收的,在乡下自己就不曾去赶集,也没用到钱。

但我想不到的是,奶奶都给我留着,希望我在学校买些好吃的。

我知道这钱是不能收的,三番五次的拒绝奶奶反而不太高兴了。

说如果不收着就是对她有意见了。

我本身不善言辞,只好顺着奶奶的意思做了。

而且这是我和奶奶的秘密,我只有和妈妈透露过。

妈妈反而赞同奶奶的做法,说老人家不需要用什么钱,逢年过节吃的用的我们都买着过去的,留着的钱不给你给谁。

妈妈的话永远是那么现实,我更不加不知如何是好。每次都是含愧收下红包。

奶奶还经常像小孩子般偷偷跟我说:别让别人知道了,不然有更多人对我有意见哩!

而我现在能对爷爷奶奶做的就是,隔段时间与他们通话,嘘寒问暖。

虽是精神层面的温暖,但他们已经心满意足。

我多么想能给他们更多物质上的温暖,这样我才会觉着高兴。

每次打电话都是一如既往的问候,我也说不出什么让他们自豪的事来。

奶奶说只要听听我的声音,就不感到孤独了。

这该是怎样一份厚重的亲情,已经深入了髓,化成了泪水。

祝爷爷奶奶永远身体安康,待我将来更好的孝顺您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