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在外求学的我们
产房中的啼哭声开启了一个人一生的旅程,一呼一吸的连续维持了一个人或长或短的生命,再也不睁开的闭眼了结了一个人冷暖自知的生活。
年少青春的我们正享受着呼吸,感受着美好,憧憬着未来,幸运地拥有着最美的年华。时光虽好,也总会有残缺,遗憾是福是难终究不是必然。
从学龄前到义务教育,走进中学,迈入大学,我们为了求学,奔波四方,我们成了在外求学的人儿,小小年纪,便已是,故乡从此只有夏冬,再无春秋。
留守的父母心心念念,在外的儿女思念又流连,或许本可以选择父母膝下欢乐幸福,但是不愿看到儿女输给别人的父母忍痛送别了心头肉,不甘心只做鸡头的儿女挥泪告别了父母故乡。
一次转身,背影留给背影,泪水不止,却不能留给至亲看到,有一种孤独是自己流泪,又只能自己擦去。
每一滴热泪都好似在控诉自己:这一切当真值得吗?
自小离家求学的孩子往往生于小地方,一个家庭做出把孩子送出去的决定是对孩子的培养投资,寄予了一个家庭的厚望,从小地方走向大城市,享受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接触更广泛的社交人群,所有都因为家庭的期许,更因为爱得深沉。
我知道留守儿童的孤独,我明白空巢老人的无奈但我想不出在外求学的人儿是什么,我们有着游子般牵挂的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啊,“游必有方”。
曾听人说,出门在外,报喜不报忧是我们的通病,真的,这种病怕已成晚期。
我怎能忍心抱着手机对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说我生病了,只想着瞒一瞒,病可能就好了,何苦让父母至亲白白担心却也出不上什么力。
只有孤身一人在输液厅打着吊瓶,想喝一口热水身旁也没有人的时候,才发觉我也知道什么是“冷”。
有些时候,和母亲通话,她那一句“没事,妈……不想你,你……好好读书”总令我鼻子一酸,一阵哽咽。
正因为是至亲,所以害怕你为我担心,也明白你害怕我为你担心。
我们求学在外,即使成年也恋着家,想着人,接受着这命运给予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