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月饼
中国的所有的传统节日基本都离不开吃,中秋节更毋须多言,当天,所有人都会问一句:“今天吃月饼了吗?”
居然有人没吃过鲜肉月饼?!在所有品种的月饼里,可以让小尤一年四季都吃的恐怕只有鲜肉月饼了,而小尤妈妈已经把鲜肉月饼作为早餐的一大菜单了,所以在上海,鲜肉月饼不像其它月饼是中秋节专供,中秋节过后就像秋后的蚂蚱,面包房和便利店里随时都能看到鲜肉月饼的身影。
科普了一张鲜肉月饼的照片,却被问道:“鲜肉月饼里的肉是肥肉还是精肉?”呃......肯定是肥瘦相间,否则不会有汁水和Q弹的口感,查了一下网上的菜谱,肥瘦大约在3:7。“那和肉包有什么区别?”呃......从外观来看,一个是酥皮,一个面皮,口感区别很明显。但说实话,确实可以想像成另类的肉包,对没吃过的人来说,或许可以容易想象一点。对于常吃鲜肉月饼的人真没想过这些问题,只需要张嘴吃的人来说,好吃就完事儿了。
想来,月饼是吃甜的还是咸的,和粽子是吃甜咸、豆花是吃甜咸类似,地域不同有不少的差异。但鲜肉月饼被质疑好吃与否并不能归结于地域差异,大部分是商家们的锅,听说有肉包味月饼,光想象其口味就窒息,这是什么新式毒药吧?
月饼厂家为什么每年都会推出这么多新口味的月饼啊?这些月饼都卖给了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据报道,今年的月饼卖不动了,订单量比往年少了3-4成,特别是那些豪华礼盒,倍受冷落,下单的客户往往追求更简单的包装和更友好的价格,以缩减月饼的团购成本,这其实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如今的社会经济状况。企业都在裁员,需要的月饼的采购数量减少了,企业效益下降,员工福利削减,购入预算也在缩水。月饼的礼品属性决定了它的销售群体是并不是消化群体,谁家没有每年收到别人送的一两月饼礼盒呢?
所以,中秋节绕不开的话题又多了一个——吐槽月饼口味,月饼厂家每年都会推出很多新品味的月饼,并不是因为新口味好吃,而更多的是为了好卖,还有博眼球,礼物的属性就是有面儿,新奇,好吃只是附加项,真正在乎的只有最后吃上的人,但这些人反而并不是月饼的采购大户,出现众多挑战收礼人的味蕾极限的月饼口味好像就不足为奇了。
真要买月饼自吃的人肯定还是挑传统口味居多,或至少是知道是什么味道的,绝对不会买未知口味的,不像收到月饼礼盒的人开月饼就像开盲盒,无不需要一一仔细查看口味,碰到闻所未闻的就要小心翼翼了,踩雷的机率极高,吃完都无法形容其味道,只剩难吃两个字。
豆沙、椰蓉这些传统月饼是无法超越的存在,但太甜了其实也无法多吃。每年这么多月饼厂家生产的月饼都卖出去了吗?最后又进了谁的肚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