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浅谈流量经济
流量经济是最近非常火热的话题。
比如加拿大电鳗的粉丝在iTunes打榜刷票,其中的流量是多少呢?Kris Wu的1.4千万销售量,力压第二名Lady Gaga的8千销售量1750倍。
还有再随便一搜的比如《花千骨》网络播放量破200亿,每个中国人都看了十遍的电视剧。当然笔者知道200亿的播放量算法可能是点击量X集数之类的,但200亿吸引眼球的效果有了,对吧?
这样的事太多太多,比如在微博,各大鲜肉的粉丝数加起来估计得超过总人口数。在直播圈,各平台热度加起来可以引发宇宙大爆炸之类的。
就连中国青年报都发文说:影视数据泡沫,一场“愿打愿挨”的官司。
这时,一个显而易见的的问题就出现了:造成这些流量的人,是真的存在的吗?
笔者仔细想了一下,还真有可能存在,只是这问题不能从一般的逻辑思考出发。因为造成这些流量的产品,都是文艺作品。文艺,文艺,大家都大概知道什么是文艺,就是有的人觉得文艺就是优美,就是曼妙,就是漂亮;而有的人觉得文艺就是一坨屎,每次远远看见就想离开。
所以对于文艺作品的研究,需要通过美学、感性思维来指导,而不是像科学知识一样,通过逻辑、理性思维来指导。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里就说过:“文艺作品不是主题先行,而是用具体形象直接反映(社会)现象(之后),才是反映作者主观方面的文艺观点。”(括号内为笔者添加)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上面这段文字,就可以分析上面的流量文化了。上面一众的例子都直接反映了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
那就是人们对于美的感性思维缺乏锻炼。
这个结论从现实出发一点都不难理解,明明有着婉转动听的歌曲可以听,却偏偏要去给Kris Wu打榜刷票,这不就是说明粉丝对于自家偶像的歌曲的美有着不一样的欣赏吗?放着《权游》、《黑镜》等电视剧不看,偏偏去观看某流量电视剧,这不正说明观众的审美急需提升吗?
这个结论再从头出发,也可以知道,近些几十年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关于美的培养几乎为零,所以这也不能怪粉丝群体太年轻,只是因为他们的感性思维确实没有得到培养。
而且这股风气一旦蔓延开来,就很难驱散。因为人们以为他们是主观选择圈粉某爱豆,又或者是主观欣赏某文艺作品的,实际上,就跟当年我们小时候以为自己是主观认为弹玻璃珠好玩,又或者主观认为集游戏王卡片是自身的需求。
这种需求,马克思大人早就说过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换个文艺点的说话就是:
等到我们长大了,就会意识到,那不过是一阵风,而我们都在风中感冒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