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版读书笔记

《沟通的艺术》CH3 02 印象管理(别人怎么看我)和自我坦露

2019-06-06  本文已影响5人  刘小麦同学

第三章的内容改变了我原本持有的一些对人际沟通的观念。

1. 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

尽管我们对自己的定义“who am I”是唯一的,但是在他人面前,我们实际上是多重身份。在父母,朋友,合作伙伴,客户面前展现的是不同的自己,是公众形象,因此就涉及到“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目的是在不同的人面前呈现自己不同的一面。

《沟通的艺术》CH3 02 印象管理(别人怎么看我)和自我坦露

2. 干嘛要费劲心思塑造不同的自己,只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

如果一个人有千面人生,是不是有点不诚实,是不是有点自寻烦恼?读这章之前我确实是这么想的,做自己就好了,为什么要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费劲心力!

在不同的人际中表现出不同的角色不是不诚实的表现,实际上是在不同情景中选择展示不同的自己,是一种高效沟通的自然角色转化。比如,你不可能采用跟父母交流的角色,跟老板,或者朋友、同事交流。

It is an oversimplification to say that there is only one honest way to behave in each circumstance and that every other response would be insincere and dishonest. Instead,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volves deciding which face—which part of yourself—to reveal.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论你选择何种面貌示人,一定要是真实的自己。

3. 网络也需要印象管理

除了面对面的交流需要印象管理,网络上同样需要印象管理。

XXX的人设塌了,原因就是自己的言行毁掉了在公众面前的形象,算是网络印象管理的失败,比如波书、翟博士、王立新、王源等等。

4. 坦诚不是人际沟通中唯一的选择

一直不喜欢说话模棱两可的人,认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何必含糊其辞。坦诚固然是美德,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在有些情景中可能“坦诚”不能解决问题,只能火上焦油,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采用“沉默”、“善意的谎言”、“含糊其辞”或者“暗示”的方式来沟通。

因此,不能一杆子打到说话不实诚的人,我们要站在对方角度上想想,他为什么没有直接坦露心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