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教师的潜在财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最困惑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后进生进步。暑假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读了这本著作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潜能生的论述特别精准。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后进生”。人的认知速度有快有慢,有早有晚,认知稍慢和稍晚的孩子并不绝对就比认知快的和早的笨多少,这两者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既然学生的认知速度和早晚有差异,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更要科学和客观地看待在思维认知和知识认知方面稍晚或稍慢的孩子。
所谓的“后进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思维尚未完全觉醒的孩子,这样的学生思维的阶段性特点一般比较明显,思维发展上的慢或晚只能代表某一个阶段的瞬时表现,不是恒定不变的。第二类是天赋尚未完全开掘的学生。由于受个人教育经历或教育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该类学生的天赋或潜质仍然处于懵懂状态。然而随着学生个人身心的成长,特别是思维认知的发展以及所受教育的变化,天赋也是完全可能被挖掘出来。第三类是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明显滞后于普通孩子的学生。当然这样的评判是由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并没有完全跟得上老师的节奏或老师所预期的节奏。以上三类学生尽管在成绩上都明显不如人意,但苏霍姆林斯基都没有冠之以“差生”的称谓,因为在苏氏看来他们都是处于身心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不是恒定不变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帮助学生挖掘出他们的潜能,认清自己的优势。这种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思维或天赋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由衷的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由此看来,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后进生”的分类和认识是有说服力的,因为他的论断符合人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明白了造成“差生”的原因后,关键是怎样对待他们身上暂时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此类问题,也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
首先,教师要给予“后进生”足够的尊重,以此让他们获得充分的自尊。“后进生”的成绩本就使得他们有些抬不起头来,感觉自己就是差生。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富有人道主义精神,或者说教育的良知和良心,帮助他们重塑自尊。
其次,对待“后进生”的教学原则和基点是进步。“后进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最突出的表现在于记忆力或理解力的滞后和不足。因此,在具体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更应想方设法去发展他们的认知,唤醒他们的思维,以期他们与自己相比获得进步,哪怕很细微的进步。
第三,重视“后进生”的“首次学习”。苏氏认为,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之一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掌握得不好。因此,在首次学习教材时,察看困难学生完成作业是十分必要的。毕竟,学生首次学习教材时,理解到位的学生成绩几乎是不可能落后的。
第四,扩大“后进生”的阅读量。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后进生”在学习上的困难绝大多时候源于他们在阅读能力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快速而认真的阅读能力的欠缺。苏氏认为,中高年级学生顺利学习首先取决于自觉阅读的能力,即边读边想,边想边读的能力。“后进生”不断去读书,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这样他们阅读得越多,思考的也就越多,从而萌生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也就越多。读过书后能想象出完整的事物及其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同时,不断地阅读还会使得他们知识量上的增长,懂得东西越多就越有利于刺激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和察觉性。当这种对知识的感受性和察觉性变得十分敏锐的时候,他们的智力也会悄然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阅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成绩不良,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总而言之,“后进生”只是在思维和认知方面稍晚或稍后的孩子,这既不是先天性的,更不是后天不可逆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后进生”一定要有清醒和客观的认识。正是由于“后进生”在思维和认知方面的不足,天赋的尚未挖掘,教育的意义便在于帮助他们弥补这些不足,发掘自己的优势。教师更要利用课上和课下,从教育和教学两方面下功夫去思考帮助“后进生”唤醒沉睡的思维,隐匿中的天赋。这种帮助“差生”发现自我,乃至重塑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过程既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所在。
“后进生”是迟开的花朵,是晚点的列车,我们需要做的便是示之以爱,教之以法,然后静待花开。当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了学生、改变了学生、发展了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后,我们的内心是充实的,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同样重要的是,这样的学生一般会更加尊重老师、感恩老师、多年后依然记着老师。引导“后进生”提升自我的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无论能帮到他们多少,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我们教育良知、良心和教育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之一,都是我们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捷径。由此可见,“后进生”不但不是我们的累赘、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的潜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