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型的圣母心态
近日,偶然看到一本书——《可爱的诅咒》,它是一本描述圣母型人格心理的自助手册。
当我看到里面关于圣母型人格的描述的时候,我不禁惊呼,这不就是DISC理论中的S——支持型的模样么?
这群可爱的人是什么样子呢?他们把友善待人当作是自己唯一的行为准则,处处为别人着想,一直在尽力表现得和蔼可亲、讨人喜欢,却无视自己的需求,导致自己身心疲惫。他们照顾了所有人,却委屈了自己,内心也充满了痛苦和怨恨,却难以做出一点改变。
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各种家庭和社会的与原因形成的,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来自于一种恐惧。
我们从小到大,不可避免的要和很多社会力量打交道,从我们的父母亲人、学校老师,再到工作单位和国家机构,他们都有各种规则要求我们遵守。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很多规则,自觉不会去违背它们。其中大部分规则并不会给我们造成困扰,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分辨哪些是需要遵守的,哪些对于现在的自己不再有用。
但麻烦的是,有些规则已经被深深植入了我们的潜意识,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我们却很少也很难去审视他们,判断它们是否仍然有意义。比如:当我们触了霉头,总是想着要不要去烧香;中了大奖,要拨出一部分与他人分享;打麻将的时候忌讳别人拍肩膀等等。这不仅仅是迷信,更多的是一种死板的个人规则。而我们很多支持型行为风格伙伴的束缚就来自于这些死板的个人规则。
这些死板的个人规则大多数都是在幼儿和儿童期形成,一方面来自于大人灌输的价值判断,什么好,什么不好。本身这并没有错,但是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还不会辨证的看问题,因此往往会把事情想的很绝对。同时,孩子经常依赖于一种“奇幻思维”来思考问题,常常把毫不相干的事当作是自己的行为导致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低自尊的讨好人格。而此时,我们会形成两种倾向,逃避愤怒和追求认可。
在我们小时候,对大人的愤怒会感到恐惧,对大人不爱自己也会感到恐惧,面对大人,我们几乎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于是我们选择那些对于自己也许并不合理的规则保护自己。而恐惧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情绪,人类在思考之前就已经会害怕的,它几乎是一种本能。因此,当我们觉得恐惧的时候,我们会自然的选择用儿时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那我们该如何帮助支持型的朋友克服恐惧,审视自己的需求,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呢?
首先,我们必须学会清晰且坚定的表达自己的意志,从而夺回自己的“自由”
要让别人觉得我们十分坚定而不是模棱两可,而具体说的内容其实不是最重要的。由于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传递更多信息的其实是非语言交流,也就是我们的表情、动作、姿势、说话的节奏、语调等。所以在我们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站直身体,挺胸抬头,眼睛直视对方,让对方觉得你很自信。保证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一种清晰、冷静、不容置疑的语气,这样可以保证你不会看上去就很容易妥协。
其次,不要滥用微笑。尽管保持微笑被认为是一种礼貌,但从演化上来讲,微笑本身是一种表示服从的非语言信号。
再次,如果在语言交流的时候感到压力,可以采用重复来解压,这样既可以让你放轻松,也能确保信息被明确的传递出去。同时,为了避免过于啰嗦,可以多用“我知道……,但是……”来让对方明白自己听到了他的讲述,但不会被改变。不过要注意,在一开始的时候,尽量避免冗长的铺垫,开门见山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
其实,舍己为人原本是一种美德,但有时它却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说建议支持型的你变得自私自利、刻薄待人,而是帮助支持型的“小可爱”们能够不要太过于迁就他人,而忘记了自己的需求。毕竟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我们要学会听从自己的意志,学会先照顾好自己,再去照顾别人,只有这样,支持型的S们才能突围,收获真正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