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不过三代,你怎么看?
先生聊天说起他在网上看到一个扶贫工作人员讲的故事:
有个贫困单身中年男人,房子已经破到连门都没有了,就剩半个身子高的洞口进出,他也不想着把屋子修一下就这样过。后来村里用扶贫基金给他做了个新屋子,一年后工作人员去回访发现他一屋子的臭味连厕所都懒得清理。
我们都知道国家下决心要给所有的贫困县摘帽,但有些人他就愿意过那样的日子,怎么扶也没有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37922/fe2cef15a09bb74b.jpeg)
我想起娘家村里也有好些人家的房子是扶贫建的,一直没想明白的是我小时候特别佩服的那个孩子王,上小学的时候就能把一本小说半小时看完了讲给你听,里面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样不差,因此他身后总是跟着一大群孩子,想要听他讲故事,包括我在内。可不知道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他也成了扶贫对象。先生感叹说“伤仲永”。
忽然庆幸,儿时那么穷的村子里,要不是爸妈那么坚持送我们读书,我的今天会比他好多少呢?搞不好也会成为被扶贫的对象吧?谁知道呢?
和先生聊天的时候,我以为是读书改变的命运,客观上也的确如此,赶上了当年凭读书就能改变命运的好时机。
当年外公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妈妈虽然自己不喜欢读书选择了只念完小学就辍学,却听信了姨妈的劝告“哪怕你穷到只能去讨米,你也要讨两斤吃一斤卖一斤,用卖掉的钱送孩子们读书”,由于姨妈现身说法让妈妈看到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于是我有机会成为了村子里同龄人中学历最高的那个。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37922/667a34f8e38461c6.jpeg)
静下来细想却发现,其实爸妈拼尽全力也要送孩子读书所给到我的,不仅仅是读书而已,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注入了一种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
也因此才有了前几天和先生的这段对话:
先生在他一篇文章的开头,引用了这么一段话:
“俗话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穷不过三代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爷爷辈很穷,父亲辈也很穷,到他自己这一代也很穷,而且没有改变这种状态的话,可能就连媳妇也娶不上,就没有第四代了。
富不过三代的意思呢,就是第一代通过自己努力赚的钱,比较珍惜钱的来之不易,到了第二代并不知道珍惜,只知道有花不完的钱,等第一代去世了,第二代也基本把钱财挥霍空了,也就没有第三代花的份了。”
当时看完我非常诧异,我说我怎么活了四十年,第一次知道“穷不过三代”是你说的这个意思?难道不是袓孙三代都受不了贫穷,努力去改变,到了第三代终于变富有了吗?
他说我说的这种是少数,客观上大多数人可能是到第三代就被淘汰没有第四代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37922/ff69a4be2ace35bf.jpeg)
这句话究竟应该怎么理解,我和先生都知道,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区别只在于,你选择相信什么。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的生活和我们自己都会变成我们心中所相信的那样。
如果你相信穷到第三代就会娶不上媳妇,可能就真的没有第四代;如果你相信穷不过三代是第三代就变富有,那么你也真的有可能就变成了穷三代之后的富一代。
既然如此,为何不尝试相信能让生活过得更好的信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