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都是......
/
昨天,一个母亲咨询我:“我的孩子一向很乖,昨天突然冲我大喊大叫,还说什么‘我不做乖孩子了,我要做个坏孩子’。这可怎么办?”
我说:“老百姓有句话叫‘咬人的狗不叫’。能公开告诉你的事那都不是个事儿。”
人,说了就做其实挺难,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说了不做,还有一种情形是做了再说,而做了不说则是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一个高中生与父母隔阂日久,理由是父母以“给她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理由把她送到奶奶身边读书,连家长会都找借口不参加,然后由姑姑奶奶代劳。她欲说还休的话我听出来了:“我的父母不爱我。”
我们以为见到了整个世界,其实只不过可能只是模糊看到了世界的一个小脚趾。以这样的视角去行动和取舍,不免常常失措。
所以她与父母就总是若即若离的:
“这样的父母怎么还有资格教导我?”
“我只想早早的脱离他们的视线”。
“只有因学画得交学费时,我才跟父母有话说。”
……
中国古代的管仲比孔子有实际管理经验,他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可以归结为四个字:“管、教、养、卫”。
父母管教孩子,讲究的是先管后教。如果连“管”都不管,“教”就没有资格,没有说服力。
侄子的妻子头几年因病去世,两个孩子还未成年,孩子的姑姑就担起了养护孩子的职责:该吃饭的时候帮着做饭,该换衣的时候给买衣服。几年下来,两个孩子别人的话可以不听,但对姑姑却俯首帖耳言听计从。
单纯的管理带有独裁性,只有对物品才能单用管理;对人事,单说管理,就太无情。所以说“养不教,父之过”。姑姑不是光管理他们,更以自己的良苦用心的教育来守护他们成长。她的声色俱厉反映出来的恰是对他们视如己出的关心和责任。
教育,是一种必要的抚养。没有教育的抚养,就是把孩子当成了一条狗,最后,这样的抚养可能把孩子养成疯狗。
“卫”,既有形又无形。“护犊子”式的“卫”、有形的“卫”、物质的“卫”最终都可能把孩子的终生禁锢起来,使他一辈子难以自立。无形的“卫”、精神的“卫”才会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结构,这样的“卫”才是创造性的“卫”,才能使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更比一辈强。
//
那个“只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与父母有话说”的高中生是我的来访者,我让她用造句的形式评价一下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并示例:所有的......都是......。
她一口气不打锛儿地做出以下的回答:所有的父母都是应该爱孩子的;所有把孩子送出去很远却不管不顾的父母都是不喜欢孩子的父母,都是不可尊敬的、不可原谅的。
中国有句老话是:“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来访的高中生以父母对她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为理由疏离父母,无非是因为她吃定了父母不会不管她,而她却可以藉此心安理得地愿意跟父母说话就说话,不高兴了带搭不理也不觉得有所亏欠。这分明是乌鸦看猪的心态。
鲁迅曾写过一个公务员,常以珍重手足之情自居,一天他弟弟生病并且病重,那晚上他就梦见弟弟已经死去。
弟弟的孩子只有自己来抚养。到了该上学的时候,他只让自己的孩子上学,侄子吵着也要去,他伸手就给了侄子一个耳光。看着满面流血的侄儿他一下子从梦中惊醒。
梦是愿望的表达。以珍视手足之情自居的公务员的心态通过梦得以揭示出来:弟弟生病了,他不是担心弟弟的健康却生怕弟弟死了之后他得负担侄儿上学及后续的问题,他盘算的全是现实的功利而不是兄弟手足之情。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就以自私自利这把刀剖析过自己:年轻时他喜欢一个舞女,但只是喜欢她的美貌和纯真,无法接受她的身份。这就不是真的喜欢,不是连皮带瓤的喜欢。在那个时代,舞女低贱如尘埃,日本社会当时每一个村口都竖着一块牌子:“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进村!”虽然川端康成生活凄惶,但身份已是大学预科班学生。他还没到“饥不择食,贫不择妻”的地步。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不能因为一个舞女半途而废。他选择拒绝她。
所以,说穿了很简单:川端康成之喜欢舞女,赶不上喜欢自己。虽然孩子爱自己的父母,但他们更爱他们自己。
把窗户纸捅破的我必须做好善后的工作,这才不负来访者的期待。我先夸她反应快才思敏捷,然后来个大反转:你把刚才自己那个造句里所有的“父母”都改成“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改成“父母”,再大声地把这个句子说三遍:
所有的孩子都是应该爱父母的;所有把父母扔出去很远却不管不顾的孩子都是不喜欢父母的孩子,都是不可尊敬的、不可原谅的。
所有的孩子都是应该爱父母的;所有把父母扔出去很远却不管不顾的孩子都是不喜欢父母的孩子,都是不可尊敬的、不可原谅的。
所有的孩子都是应该爱父母的;所有把父母扔出去很远却不管不顾的孩子都是不喜欢父母的孩子,都是不可尊敬的、不可原谅的。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