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能感动自己的好文章-收录原创好文章专题读书

治国平天下(4)

2023-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君主用人之道


有一次,秦穆公欲讨伐郑国,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最后决定出兵,结果郑国和晋国联合起来,大败秦军。秦穆公于是作《秦誓》,是自警,也是诫勉属臣,其文字收录于《尚书》。

秦穆公说,有一个大臣,除了忠心不二,没有什么特长,为人恬淡,对人有气量。看到其他大臣的专长,能为国家所用,就像自己拥有一样,看到贤能的君子圣人,便心向往之。他不是只在嘴上说,而是确实有这样的胸怀,这种大臣能够保我黎民百姓、子孙后代,是国家的有用之才。

相反,有一个大臣,嫉妒其他人的特长,从而设法诽谤陷害;看到君子圣人,千方百计阻扰他们被君王看重,这种大臣没有容人之量,不能保我社稷黎民,他们对国家是一种危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大臣不可有私心,忠心为本,技能为末。曾子说,只有具备仁心的君主会放逐这些奸臣,把他们赶到四夷蛮荒之地,不让他们来污染中原之国,也就是说只有仁人懂得喜欢什么人,憎恶什么人。

朱熹发挥说,嫉贤妒能的奸臣,危害国家社稷,仁人一定对他们深恶痛绝。因为仁人至公无私,他们的好恶出于正心,不会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

我理解,所谓仁者就是明明德的君子圣人,天道无偏私,其实本来是没有好恶的,惟天理是从。但儒家最重要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所谓的仁,特指仁人,爱人,而不是把猫啊狗啊的,看作与人一样来爱,因此儒家的圣人君子,其好恶惟民心所从,君子之心即民心,君子之爱乃民所爱,君子所恶乃民所恶。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王阳明的四句教。

《大学》云:“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这是从“行”的层面来进一步深化上文“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一句,“能”是更多地从“知”的层面讲。朱熹认为,只是知而不能行,便不是仁者。根据王阳明的看法,不能在行动上落实,就不是真知,不能出于自觉采取行动,就不是真知。

上句中的“命”之,郑玄认为是“慢”之误,程颐则认为是“怠”字,意思差不多,但从发音上看,“慢”更接近“命”。

好善而恶恶,乃人之本性。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这是违背人性的,必会灾祸临头。

《大学》云:“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朱熹认为这里的君子是从地位上来说的,我觉得说的在理,他更多地是指真正意义上的君王,抑或也包括大臣,他拥有这样的地位必须源于忠信之德,虽然拥有君王的权势,一旦骄泰,就会失去权势。骄即傲慢无礼,泰即安逸享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以民心为心的表现。

什么样的大臣能够得道,说到底还是君主的取向问题,君主大公无私,以民心为心,则贤良得道,反之,以私心为心,则小人升天。

----《我读大学2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