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教父之过
从“六•一”开始,接连9天午後皆有雨,犹如现代的青少年思想“阴晴不定”,让作为家长的我们头痛不已。
昨天接小孩放学,午后有雨,临近傍晚六时,雨停了乌云不散。大儿子放学出来,在回家一路上哀叹连连,嘴里喃喃自语“凭啥平时我十倍努力,别的同学一倍努力,考试成绩却超过我?”细问後,方知儿子此次段考成绩不理想,而被后进同学超越心理甚是不平衡。遂开导他,只要自身已尽力即可,享受其过程,任何结果都要坦然接受;每个人的一生中,自己不断成长才是最重要,向内修心、寻找幸福和快乐,不要盲目和别人攀比;考试分数仅代表一小段时间的努力成果而已,人的一生是长长的马拉松,不要因100米的一小段被超越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诸如此类等等。道理说尽,收效甚微。
家是温馨的海湾养不教父之过,教不好思之惰。如何更好地教育引导儿子?仅仅是“逆商”的培养这么简单吗?那问题又来了,对于每一位青少年,“逆商”培养的方式方法都一样吗?
海德格尔曾说过“问题决定了求解路线。”为了更好地整体综合性解决问题,需提出三个问题以求解:一、儿子这种思想是怎么形成的?二、梳理反思儿子成长过程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三、今后如何因人因地因时而宜地教育引导之?
一个人的思想,从意识活动而来。意识的活动,随着身体生理的成长和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各种影响而形成。由于意识活动构成各种思想的变化而造成心理的状态。复由心理的状态,反复接触外界的刺激和反应,而产生一般思想或某种特殊思想的范畴。依中国文化的习惯观念来讲,综合起来,由婴儿、孩童,到达少年、青年,每一阶段暂定以五岁作为界限,节节形成一个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作用,必须凭藉身心两方面互相影响而成长。
暂时搁置形而上的生命本体论的秉赋问题不谈。遗传、家庭、历史文化、时代潮流、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等六个因素,便是形成青少年们思想与心理的主要成因。其中忽略了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会造成偏见与错误的论断。因此研究青少年问题,随便笼统地涉及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等问题,未必尽是确论。
遗传:儿子自小自尊心超强以至于敏感自怜;表面极度自信、争强好胜却又内心自卑、害怕失败。
家庭:作为长辈的爷爷奶奶,时常告诫其刻苦读书以出人头地,久而久之误认为现在好成绩是未来出人头地的唯一密钥。
历史文化:应该说,对于儿子小时候国学经典熏陶不够。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則以学文。”的优秀文化精髓未能引导背诵而深入其心。
时代潮流:“五四运动”以来,西风压倒东风的思潮越演越烈,西方文化中的物质文明确实給我们带来好处,但我们接受西方文明以后所发生的流弊与偏差,同时抛弃了东方固有文化的宝藏,我们自毁其精神堡垒而导致时代所得的应有惩罚。例如:西方公平竞争之思想,是建立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基础上的。而且不管结果如何,大家都有饶恕所有人、不放弃所有人的观念。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这和中国的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现在东西方的时代潮流中都在患了同样的病根——自毁精神堡垒、丢弃人文精髓,只是病情轻重不同而已。
社会环境: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物欲横流,个性独立,却容易嵌入迷惘无助、焦虑不安的状态,此种思绪无形中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作为学生的青少年也深受其害。另儿子钟迷游戏,喜欢赛车,永争第一,不大会接受挫折失败。
学校教育:教材偏重于数学、英语及现代语文教学,国学经典、滋养心灵的文学和“无用”之人性哲思熏陶过于薄弱甚至缺科。为人师表者表面上不看重考试分数,暗地里对于成绩优等生还是会爱屋及乌。考试前列前茅者受到的老师恩宠及同学羡慕,自然而然会形成示范效应。如正面积极引导,以优秀案例带动后进学生努力奋进,本可以是好事。但如缺乏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容易形成以好成绩高分数论英雄、以点概面的错误观念,久而久之书呆子会更多,学以致用的文质彬彬者稀缺。
综合以上分析,其根源还是缺乏自小正确的行为举止教育,温、良、恭、俭、让之灌输永不过时。历史文化的复兴更多依赖政府和有识之士,个人只能尽自身微薄之力匡补学校教育的缺失。而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一直是作为家长感到有心无力的地方。众人皆醉我独醒,也行独醒者反而是另类,更难被小孩所接受。只能把它交给时间,只有时间能慢慢会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否会错失教育良机、抱恨终身,只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