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 | 可否不求要门益,直求弘愿益
可否不求要门益,直求弘愿益
这里想提一个问题,可能有人也想问。我们今天学的第一行,“次申愿意,即有其二:‘定散等回’,求要门益;‘速证无生’,求弘愿益”,有人说“我何必求要门益呢?直接求弘愿益不就行了吗?还那么绕弯,我就念佛就行了,你还让我修定散回向啊?”
听起来好像也蛮有道理的。为什么要求两个利益呢?
虽然可以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在教法表达上有盲点,就是把“要门益”和“弘愿益”理解为两个利益,甚至认为一个难,一个容易,这样才产生了所谓的“舍一取一”。不是的,这两者是一体的,不能分开。
“要门益”,简单讲就是下面说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它是建立愿生净土的目标;“弘愿益”是说达成究竟往生的目的。一个是建立目标,一个是达成目标。
你求“弘愿益”之前,怎么可能没有目标就达成目标了呢?求“弘愿益”是为了达成目标,这个目标是从哪儿来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是从要门教建立的目标,不然怎么说二尊一致呢?
“二河白道喻”里说东岸人劝声,西岸呼唤来迎。你说“我不要听东岸人劝声”,你不听东岸人劝声,哪里知道往西岸去啊!所以,要门教的利益一定是有的。只要你求弘愿的利益,要门教的利益就包含在里面;不是把要门的利益切除在外,另外取一个弘愿的利益。
也就是说,“要门益”“弘愿益”从根本来讲是一个利益,就是往生,只不过是分阶段地表达。释迦要门教劝我们往生,这叫“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弥陀弘愿教是“一切得生,皆乘愿力”。所以,从教门的施设来讲,一定是这样的。
大家不要错误理解了,这里不是让我们一定要先修定散二善之行,刚才说过了,如果修定散行,求自力清净心,要灭除贪瞋等等,这反而没有达到“定散等回向”,根本就没有真实回向,完全是搞自己的一套,那怎么能往生。
大家要明白,定散是一个“教”(要门教),虽然它原来诠显的是“行”,“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但是它的意趣是以定散二善收摄一切定散之机,然后教导我们“等回向”,归入弥陀愿力。所以,定散这个“教”所诠显的“行”,不是定善行和散善行,而是一向专念之行,是以定散之教来收摄原来或堪定善行之定机、或堪散善行之散机,而通通归入专修念佛。
所以,善导大师才说“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经定散文中”说的是“定散教”。“定散教”教我们的行法是修定修散吗?不是,是指向“专念名号”,这是行法;“得生”,这是利益。
所以,我们只要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有这样的想法,这本身就是释迦要门教的利益在我们心中落实。说“我干吗求要门益?我直接求弘愿益”,这就是对教理不清楚。
推而广之,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不管是《华严》《法华》,一切大小乘经典,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上,通通属于要门教,通通合成“东岸发遣声”。这个道理比较深,讲起来太广泛,这里就不说了。
所以,我们不可能不听闻释迦牟尼佛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如果释迦牟尼佛不来娑婆世界,我们自己知道往生极乐世界吗?不可能。所以,释迦教是必然跳不过去的。所以,不要错误理解,说“你别让我修定善、散善就行,那些我修不来”,释迦佛的意思本来就是如此。
“十六观门”的“观”,《观经》的“观”,如果按自力来理解,确实没办法理解。所以善导大师要楷定古今,这有必然的逻辑在当中,也有对众生的利益,必须这么做。
在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净土三部经当中,“弘愿”有两种展开形式:一种是阿弥陀佛自己显彰,比如第七观“华座观”;另一种是释迦牟尼佛在定散文中指向弘愿教旨,善导大师探出这个意思,说“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摘自:《楷定记》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