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推送写作者的自省推书试读

阅读清单

2014-05-01  本文已影响327人  laipeiyuan

(仅在罗列个人本学期阅读书目,慎入)

1.恰克·帕拉尼克:《搏击俱乐部》

花哨绚烂、冷峻诡奇、颓废疯狂、肆无忌惮······    

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理想主义,抑或是些许对现实生活的厌倦抵触,它就会敏锐地在你大脑的缝隙间找到滋生的土壤,并竭力幻化出一个完美的自我,去和你不敢挑战的这个世界永远地战斗下去。——这是一部内心澎湃的作品,像一剂啡吗令你迅速上瘾又无法摆脱。

很难想象,《搏击俱乐部》竟然是恰克·帕拉尼克的处女作。不过,恰克·帕拉尼克确属当今文坛顶尖的怪才,具有邪灵般的鬼魅才华,每一次出手极尽疯狂,却从不让人失望。

广告诱惑我们买汽车和衣服。于是我们拼命工作去购买我们其实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大战是一场心灵之战。我们极大的恐慌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非常愤怒。

2.恰克·帕拉尼克:《隐形怪物》

给我专注的表情。闪光灯。给我憧憬的表情。闪光灯。给我浪漫的表情。闪光灯······

《隐形怪物》堪称《搏击俱乐部》完美的姐妹篇,整本小说就像高速切换的电影镜头,不依时间顺序,不受空间限制,不讲逻辑调理,疯狂而尖锐地叙述着一场文字的盛宴。这与身为时尚模特的女主角完美的映和,生活光鲜亮丽、色彩斑斓却又只是空壳、缺乏实质,而只有等她放弃拥有的一切之后,她才会真正得到她所热望的生活。

布兰蒂说:“你难道不明白吗?在为我们老是被教育着要过正确的生活。不能犯错。可是我却觉得,当错误显得越严重,我就越有机会摆脱束缚,过着真正的生活。 ”

就像哥伦布不畏灾难,朝着世界的尽头航行。 

就像弗莱明让面包发霉。 

布兰蒂喊:“真正的发现来自混乱,必须前往看似错误、愚蠢、白痴的境地才能找到!”

3.莫狄阿诺:《暗店街》

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辨认不清的照片、难以回想的面容、无法补全的姓氏、不可考证的地址、杂乱无章的对话、毫无联系的数字······过去在一堆碎片之中彻底斑驳。为了找寻遗失的记忆,主人公将这些琐碎的痕迹抽丝剥茧,耐心拼凑,得到的却是他者逝去的过往,而自己的过去,仍是一片朦胧。

文字沉浸在深深的诗意当中,仿佛处于半梦半醒的巴黎黄昏,沉静幽缓,却又深邃美丽,充满了哀伤与怜悯。

有一会儿,我的思想把我从这个礁湖导离开去,带到另一个遥远的世界,带到俄国南部的一个海水浴疗养地,这张照片就是好多年前在那里拍的。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着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来。她因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了。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像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的吗?

4.杰弗里·福特:《镜中女孩》

我觉得可以将《镜中女孩》定位为一部失败之作。

前半部叙述轻快,情节紧凑,可是到了谢尔被抓之后,叙述和情节的质感急转直下,一部侦探小说被莫名其妙地沦落为一部儿童文学,一直期待的惊天骗术大逆转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我不知道杰弗里·福特在写作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从后记中得知,他为了写这部小说很用心地查阅收集了大量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历史资料。

突然,一股风猛地吹来,像是有人一下摔开门,把我吓了一跳。我转头去看是谁,但门关着,那里连个人影也没有。正当那时,我注意到中央过道上空,扑闪闪一只素雅的白蝴蝶,像是某个记忆的幽灵又活了过来。

5.杰弗里·福特:《查布克夫人的画像》

《查布克夫人的画像》明显好于《镜中女孩》,但还是远远比不上“面相师三部曲”。

故事一开始就野心十足,一个接一个看似独立的故事随着叙述的深入铺展开来,而所有的故事像查布克夫人的容貌一样,始终躲藏在屏风之后,神秘而诡异。当然,再多的故事最后都得归结到一条主线上来。遗憾的是结局太过仓促,而之前又铺垫了过多的篇幅,使得这部小说显得头重脚轻。

我走到海边的沙滩,坐在我经常坐的那堆浮木上。远方地平线处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空气变得干冷,海湾里的海水几乎都要结冰了。我吸了一支烟,想着纽约这座城市。此时我才发现我一直在思念着它。

6.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共5卷)

完全可以作为了解英式幽默的入门读物。

可以见得,英伦绅士一本正经、故作深沉的胡诌,比起老美张口就来的爆粗,精致优雅太多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堪称爆棚,阅读过程中不时有冲动想把书中所有风趣幽默的段落摘录下来,可惜自己太懒了,或许放假回家后可以试着这样做。

当然,幽默并不是其全部,小说前三卷滑稽、荒诞、风趣,到了后两卷,却变得晦涩、深沉、荒凉。读到结尾,明显智商不够读不太懂了,但至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绝对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注明,“灾难地带”是一支来自伽古掎卡卡思维区的钚摇滚乐队,它不仅被认为是银河系中最吵闹的摇滚乐队,实际上,它根本就是所有噪音中最吵闹的。常去听他们演唱会的歌迷们判断,最佳音效平衡点通常是在距离舞台十七英里之外的巨型混凝土碉壤内,而乐手们自己则留在这颗行星轨道上的一艘完全隔音的太空船里,通过遥控来演奏他们的乐器。更经常的做法是,乐手们留在另一颗行星的轨道上。

他们的所有曲目都非常简单,大多描写这样一个主题:在一轮银色的月亮之下,男孩遇上了女孩,然后,月亮就在没有任何充分理由的情况下爆炸了。

7.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

畅销作家谈论写作技巧的小册子。

不过,这书其实更像是老金的自传。风趣幽默的口味谈论人生经历当中诸多小细节、小故事,看似杂乱琐碎,没有重点,实则细腻精致,充满情趣,就像其所有小说一样,充分注重生活中所有的细节,并挖掘到极致。

开始是这样:把你的书桌摆到屋角,每当你坐下去开始写作时,提醒自己为什么书桌不摆在房间正中。生活并非艺术创作的支持体系,反之才对。

8.斯蒂芬·金:《绿里奇迹》

《绿里奇迹》与斯蒂芬·金旧作《肖申克的救赎》极为相似。

同样是监狱题材的小说,同样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同样叙事者并不是故事主角,但两部小说的不同还是很明显的——在于主题,《肖申克的救赎》探讨的是自由,而《绿里奇迹》讨论的是死亡。

这部小说属于慢热型的,阅读过程中略感枯燥,但读到最后,突然而又彻底被其深深折服。尤其是读到最后一句,不得不倒吸一口凉气,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我躺在这儿,如果月亮就在窗外,我就看月亮。我躺在这里,想到布鲁托尔,想到狄恩,想到有时威廉·沃顿说黑鬼,算你说对了,就等着瞧吧。我想到德拉克罗瓦说,埃奇康比头儿,看这个,我教会了叮当先生一个新把戏。我想到伊莱恩站在日光室命令布拉德·多兰别来烦我。有时候,我在瞌睡中看见雨中那座立交桥,约翰·柯菲站在桥下的阴影里。在这样片段式的梦境里,我决没有看花眼,肯定是他,是我的大块头,他就站在那里看着。我躺着,我等着。我想到詹妮丝,想到我失去了她,她在雨中浑身鲜红,从我手指缝里消失了,我等着。我们都得死,没有例外,这我知道,但上帝啊,有时候,这条绿里真的太长了。

9.斯蒂芬·金:《尸骨袋》

这部小说当属平庸之作,抑或说有失水准。

虽然叙述足够熟练,人物足够饱满,细节足够详尽,情节足够紧凑,但整个故事的套路老金已经用过太多太多次了,或许很撩人的故事就此失去应有的质感。尤其是高潮部分那段突如其来的插叙,已经不能说是老套了。

我们是这样活着的:每次只过一天,每次只吃一顿饭,每次只受一次苦,每次只呼吸一次。牙医们每次做一个牙根管治疗;造船的每次造一个船壳。如果你写书,你每次写一页。我们从我们已知的一切、以及我们害怕的一切跟前转过身。我们阅读商品目录,看橄榄球赛,我们选择斯普林特而不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我们数天上的鸟,即使身后的脚步声告诉我们有人走进来,我们也不回头;我们说是的,我也认为云彩常常看似其它东西——鱼啊,独角兽啊,骑马的人啊——但其实它们只是云而已。即便云朵里面亮起了闪电,我们仍会说它们不过是云而已,然后把注意力转向下一顿饭、下一场痛苦、下一次呼吸、下一页。我们就这样活着。

10.斯蒂芬·金:《玫瑰疯狂者》

斯蒂芬·金少有的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还读过一部《丽赛的故事》)。

与《丽赛的故事》温情路线截然不同,这部小说营造出一种奇幻神秘的氛围,却又能轻松自如地回归到现实,毫不留情地揭露美国的家庭暴力问题。一开篇便满是残忍恐怖,荒诞诡异,恰如书名。

自从他们去州际27号公路那里的湖滨野餐胜地至今已经过去许多年了。比尔似乎已经忘记了那次野餐,他卖掉了他的哈雷·戴维森牌摩托车,据他说他卖掉它是因为,“我的反应已经相当迟钝了,罗西。当快乐变成了冒险时,一切就该结束了。”她没有和他争辩,但是她感到比尔在卖掉小摩托的同时,也卖掉了一大堆美好的记忆,她为此感到悲哀。好像他的许多青春年华都塞进了车斗中,在那位从埃文斯通来的漂亮年轻人骑走它之前忘了检查一下,把它们取出来。

11.韩松:《火星照耀美国》

韩松的这部小说让我失望了,当中诸多描写以及部分情节总给我一种幼稚的感觉,而韩松以往见长的却是含糊不清的叙述和深刻晦涩的情节。

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韩松2000年的作品,当时三十出头的韩松企图描写一部展现人类历史进程以及未来的宏大小说,并要全景式去讲述芸芸众生的挣扎、彷徨与重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失败了也不算失败。

这本书两天前还给图书馆了,似乎也找不出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所以没有摘抄。

12.约翰·勒卡雷:《完美的间谍》

《完美的间谍》归类为间谍小说,但实际上这是一部讲述父子深情的自传体小说。

人物关系极其复杂,故事支线极其繁多,叙述节奏极其冗缓,而我又是每次晚上上课时阅读此书,所以读得相当吃力,甚至晕头转向,时不时就得翻回开头去瞅瞅那张人物关系表。——所以不得不说,阅读这部小说需要相当强的耐心和记性。而如若坚持下去,这会是一部很值得欣赏的作品。

没有摘抄,理由同上。

13.苏珊·桑塔格:《死亡匣子》

苏珊·桑塔格的第二部小说。

充斥着太多感性的描写以及哲理性的辩思,使得这部号称“闪烁着卡夫卡式光芒”的小说实际上离卡夫卡很远,它更雷同于勒克莱齐奥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但不可否认,主人公迪迪一亮相,连同诸多莫名其妙的举措以及困扰他的那些问题,很容易联想到卡夫卡《审判》和《城堡》里的K。

视力有助于抽象思维——这是视力健全的人的特权。而对于海丝特来说,正如对于所有的盲人一样,只有等到靠近对象,与对象有了具体接触之后,才能做出判断。如果什么都看不见,就不会有总体的归类。如果什么都看不见,所有的东西就变得具体、可感,可触。 迪迪突然想到,也许他所有的恐惧就是来自他祸福参半的视力。由于看得见,他可以对世界进行抽象的感知。隔着一定的距离。迪迪必须忘却这种本领。放弃自己的想象,因为这种想象既牢牢粘附着对于过去所看到的一切的怀疑,又忐忑不安地凝望着未来。这种想象耗尽了他的活力,把一切都交付与时间来拷问。要置身于现在;没有想象,无法预测任何事情;只是活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