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辈甩出——“我这是为你好啊。”,我们要不要走心?
前段时间和一个妹妹聊了一下天,她说她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很迷茫,因为身边的朋友都有自己的目标或者是比较明确的方向,可她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清楚。妹妹觉得自己是在长辈引导下“安全”长大的小孩,她自小深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这句话的影响 ,为了实现妈妈每次说这句话时的那份向往,从小就“认真”学习理科的相关知识,否定丝毫表明她似乎更适合文科的迹象,当她在面临文理分科时,更是没有面对自我的勇气,自己把自己骗去了理科。我问她,那你怎么又选了个文科的专业呢?她说,可能18了吧,觉得自己要承担回自己的人生了。我打哈哈道,这话叔叔阿姨听了可能会伤心的吧。那天晚上,我们探讨了一个问题,长辈的话到底要不要听?
我们多多少少都听过类似的话语: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我这是为你好啊。”
“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你才多大点儿?”
“你这孩子这么内向,将来要吃亏的。”
"学医学师范多好,考警校军校多好。"
“我和你说......我早和你说了吧......我和你说的都记住了吧......我都和你说几次了......”
......
似乎每一位长辈都会陷入这样的困境——眼看着孩子面前有个坑,喊还是不喊。喊多了,孩子会怪你控制他们的生活,又学不会自己避开坑;不喊,看着孩子往坑里掉,自己真的心疼。同样的,每名晚辈也会陷入一种迷茫——您凭什么说我前面就是有坑?你又为什么觉得我会像当年的您一样掉坑里么?有时您口口声声地说着为我好的样子,总让我觉得您其实就是想展示你有多牛吧?
我们都知道,要听从正确的话。你问老年人是正确的,还是年轻一代是正确的。事实上,这是正确的。老年一代必然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年轻一代必然会因为经验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被误导。你问长辈是对的还是晚辈是对的。实际上,长辈不可避免地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年轻的一代也会因为经验和经验之间的差距而误入歧途。某方一定是对的或错的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从长辈的观念入手,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思想,就是大人说的话都是对的,而且他们也确实是遵循这些道理生存拼搏已达今日的成就。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长辈通常认为自己所说都一定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而对于年轻一辈,中华民族的飞速发展使他们得以处于发展、改变的变革时期,思想的解放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所拥有的选择权。对此,三观不同望彼此尊重。
对于大部分的长辈来说,他们的人生经历是极其特殊的,从小农经济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还有现在的经济全球化。他们吃过的盐何止比我们吃过的饭还多,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简直可以评为史上盐值最高。所以,他们定会总结出帮助到自己的优秀经验,但这些经验是否对这个时代的我们还有帮助,这就见仁见智了。而且,长辈对于幸福的定义似乎也与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想一切为了生产,生育更多的孩子就是幸福;他们想计划经济稳才是王道,死守岗位不辞职就会拥有幸福;他们想市场经济大变,买下不动产就是幸福;他们想经济全球化,出国了就会有幸福。那确实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幸福,长辈也确实是想让你也幸福。什么变了呢?时代变了。不幸的人各有不幸,幸福的人未必相似。
不谈所谓的奇葩亲戚,大部分有血缘之亲的长辈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为难小辈的,他们有时候的问候是出于无心之举,听者出于尊敬也会下意识地放大进而维护个人利益。当长辈说出“我这是为你好”时,他或许真的在给我们建议,至少这一刻,将我们挂在了心上,只不过表达可能出了问题。人与人之间沟通就是一门艺术,少一些耿耿于怀,和那些真的关心你的长辈吐露心声,也听听看他们的想法,最后双方都会有收益的。
长辈的话到底要不要听?长辈的建议呢,本质上是对过去经历的一个总结,然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生产工具的变化要快于价值观的迭代。像互联网、人工智能、移动支付、共享经济这些都是长辈们新接触的生产工具,是过去未曾经历过的,此时他们所总结的经验就未必适用于这个时代了。但是呢,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人情世故的种种,人性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科技的飞速进步未必能带动人性的同步发展,这些历久弥新社会底层的价值观,是代代长辈经过岁月的大浪淘沙,告诉我们的为人智慧。所以呢,为人处世多听长辈建议,工作生活兼听长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