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陈老师谈教育婚姻育儿

家长别再说:“我的孩子不笨,就是懒”,再不重视会影响孩子一生

2019-03-11  本文已影响14人  宁木华

作为高中班主任,在办公室与家长聊天,听到的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就是:“我家这孩子也不笨,就是懒,还麻烦老师多盯着一点”

有的时候,与亲戚互相关心彼此的孩子,常常听到安慰的话语:“你家这孩子也不笨,没考好就是因为有点懒,多盯盯就好了"

更有甚者,有时候问某个小孩考试为什么没考好,孩子会说:“其实我也都会,但是就是没好好学。”

“孩子不笨,就是有点懒”这句话看起来是在说:孩子的智商没有问题,只是学习态度有问题。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然后听信了“多盯盯就好了”的话,孩子很可能在日复一日的蹉跎中,不断倒退,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孩子在学习上懒惰,不愿意用功,不自律的主要原因是:成就动机不足。而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认知不足。

如果能把根本问题解决,不仅能够解决现阶段的成绩问题,还能解决未来在工作中的动力不足问题。

20世纪70年代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研究基地,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在一群孩子面前的桌上放上糖果,告诉孩子们如果能够等到15分钟之后再吃,可以多获得一块糖果,如果15分钟之前吃掉,就只有面前桌上的一块。结果,只有部分孩子能够等到15分钟之后,经过试验团队追踪,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都能在生活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而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行为引发一个结果的过程,可能并不像我们倒一杯水在纸上,纸立马湿了那么迅速,而是经过一个复杂反应的过程,才能得到某种结果,我们称之为“时滞”。相对于漫长的等待,人们更喜欢即时反馈的结果。

如果告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告诉他,如果这次考试能够考90分,就会给他一张300万的支票,不够约束随便花。那么很可能,这个孩子会加班加点的努力学习。然而,如果这300万的支票其实就是他努力学习之后找到好工作的年薪,而时间却要推迟到7年考完大学之后。一旦加入时间,这300万支票的诱惑力就远远不及当下玩游戏,神游,或者睡觉看漫画了。

处在当下,有的人能够认知到此刻的行为带来的长远收益,而有的人不能。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广义来说,认知也是一种智慧。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句话:“我的孩子不是笨,只是有点懒”。家长千万要注意了,因为思维上的懒,认知能力不足,比学习能力不强更加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不用盯,让孩子渴望学习

有这样一个故事:1801年,有一艘从美国前往荷兰的商船在暴风雨因与小岛相撞而沉没。所幸船员们都活了下来,并漂流到一个岛上,他们想让岛上的人帮忙造船,可是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让岛民们心甘情愿的干活。最后一个叫普林顿的美国人站出来了,和岛民们说了几句话,就成功的让岛民们去造船了。人们不解,问他说了什么?普林顿说:“我只不过是跟他们描述了大海的魅力。我说大海里有鱼、有虾,还有很多其他能吃的美味。他们问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些东西,我告诉他们,首先得有一艘船!”

这个家长监督孩子学习是一个道理,如果家长不断在旁边敲打监督,孩子只能是为了家长而学习,就算完成了任务也是心不甘情不愿。一旦家长某天有事情,无法监督,孩子会松懈的更厉害。因为孩子的内在渴望没有被激发,只是迫于家长的外在压力而妥协。那么如何让孩子主动“造一艘船呢?”家长首先得向孩子描述如大海一般美好的前景。

朗达·拜恩有一本书叫《秘密》,通本书只解释了一个道理:为自己描述美好前景,打动自己,让自己深刻的相信。家长发现生活中的契机,将未来的画面深深引入孩子的脑中,近一点的,向孩子描述某次小考后,成绩很好全家一起游玩迪士尼的场景(当然,家长要兑现承诺),远一点的,向孩子描述,高考考上很好的大学,在大学里漫步和做研究的场景,更远一点的,引导孩子想象,自己成为了警察或者科学家(孩子的理想职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满足感。当然,描述的方式最好是家长引导之后,孩子自己想象,自己描述,就算不说出来也没关系,一旦孩子心中“有了大海”,从孩子的眼神中也可以看到坚定和亮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最终没有达成自己的想象画面也没有关系,因为结果一定不会差。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如何拥有持续性动力呢?

孩子心中有了大海,却不意味着家长自此可以高枕无忧,坐等孩子的成绩的好消息了。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有可能会遇到问题,有可能会阶段性的松懈,不想去看大海,遇到游戏机,想着“看看沙漠也不错”。那么这时候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保持自律,获得持续性的动力。

1.最好的方法就是分解任务

如果整个任务的完成期限很长,那么最好就是分解选项。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故事: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他所用的就是分解任务法,将赛程分解为一段一段的短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获得阶段性的成绩和成就感,提供坚持的动力。举个例子,学生想从年级600名考到年级200名,可以将这几百名的进步分解在从入学第一次段考到期末考试的数次考试中,只要每次考试能够进步50-100名就可以了。

2.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后果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它的判断却是主观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大脑对它进行适度的加工。

举个例子,如果这次考试没有考好,可能会被家长批评,这是直接的后果,学生可以再往深处联想一下,比如这次考试没考好,就会导致失去三好学生的评选机会,甚至会影响以综合成绩为评选标准的奖学金评选机会,进而影响更多。从而增加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

3.“得寸进尺”法

很多时候,我们告诉自己,不要偷懒,不要拖延,要自律,但是很难执行。有时候完成任务的时候,总是是不是想要看手机或者喝水、听音乐,导致效率低。该怎么办呢?可以采取“得寸进尺”法,将娱乐时间和高效工作时间分离,说白了,就是“玩就痛快的玩,学就专注的学”,当娱乐时间和工作时间分离之后,再逐步的压缩娱乐时间,延长工作时间。

4.阶段性奖励

当一项长期任务分解之后,任务本身的成就感无法给予持续的动力,就需要强行加之以编辑效应递减较慢的刺激,并将此刺激在其余奖励方式中剔除,和分解的任务进行捆绑,使之具有唯一性。这样,就能持续刺激自己努力,以获得那唯一性的奖励。帮助自己完成整个任务过程。

5.资源投入和优先级

每个人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人们确定目标后,打鸡血高热情的完成几天的目标是很容易的,但是持续性去坚持,却是很难的。比如说一个学生突然开窍了,想把学习搞好,于是每天晚上语文数学外语什么都想搞,连续坚持三天,发现精力不够,觉得自己根本比不过学霸,于是很可能就放弃了。所以,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一定好学会规划,确定资源投入的优先级,先完成好一件事,让自己成就感满满,从而有做好其他事情的信心。

6.情绪意愿和触发点

我们经常说有的孩子开窍了,顿悟了,就算不用督促也能很好的学习。其实每个人都有开窍和顿悟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情绪和意愿因为特殊的时间地点事件被触发了。这种经历是很宝贵的,所以如果孩子有了这种触发点,可以引导孩子把这个瞬间保存下来,把这件事全过程记录下来,定期回顾,在未来随时调取,回顾触发动机,在疲惫泄气的时候,随时激活自己的状态。

7.进程跟进和追踪记录

这点可以和分解目标放在一起结合来用,就是用坐标图,将自己的成长曲线记录下来,还可以将每次的进步反思书面化。有了这样的记录,一方面可以随时浏览回顾,其次,可以给自己持续性的动力,让自己的成长曲线保持正面增长的趋势。

8.打足预留量

我们发现现在有很多的打卡软件,会有补打卡的机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人们的打卡过程持续下去。举个例子,有的人每天背诵10个英语单词,打卡到45天,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缺了一天,面临归零重新从第一天开始,有的人很可能就放弃了。所以让自己持续行动下去的一个方法,就是打足预留量。比如说,今天时间充足,可以背诵15-20个单词,万一哪一天因为走亲戚或者参加某个比赛导致自己没时间背英语单词,可以从预留的单词量里完成今天的任务,从而保证某项长期任务进行中的状态。

所以,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再说“我就是懒”的时候,一定要狠狠敲打自己,懒惰和拖延不是态度的问题,而是认知能力受限。所以治疗懒病,应该从认知问题上开始着手。动力根源于认知。其次,当自己或者孩子已经有了目标之后,要用一些手段,让其保持持续性动力,坚持下去。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孩子,享受到“自律带来自由”的美好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