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摘录四
第二辑 边教边改
十二、请说大米多少钱一斤
青少年时代脱离生活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情感态度。
接触社会少,情感自然也就苍白,少见多怪,好做大言,动不动就危言耸听。
作家生活的“底子”。
一个写作者最基础的观察功夫工来自生活。
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有生活的“底子”,笔下才会有活生生的人,才会有泥土的气息,才会有人的喜怒哀乐。
作文是一种创造。童年到少年时期,是大脑的主要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人的可塑性最大一些,基本素质要在这一阶段形成。过了这个阶段,人的发展可能有限。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就丧失了对事物的好奇心,缺乏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没有探求精神,不乐于表达,那么这个人的成长会很缓慢。
十三、见多识广,扩大写作优势
生活经历比较丰富、见多识广的学生,他的作文即使存在一些缺陷,也总能让教师感受到一些情趣。
能让学生对世间的任何事物保持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才有可能去和他们谈“道”和“理”,他们的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学生没有了了解事物的真相的欲望,没有了探究问题的激情,没有了观察和思考,不仅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连情感和思维也只能处在一种低水平上。
教育教学要对民族的未来负责。
对人而言,一切出于兴趣获得的知识都是重要的,而对于一名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来说,知识越丰富越好,只熟悉一套教科书并只会机械教学,不可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不能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没有探索的趣味,漠视有趣的生活现象,我们的学生也可能失去对问题的好奇心。
学生发表议论、表达观点,能否有自己的主见,能否立论有据、旁征博引,往往取决于他的知识背景。
十四、在熟悉的地方“发现”
“熟悉”还得有“发明”或“发现”。有了创造精神,学习才是一件有趣味,有意义的事。
常有人感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是因为他缺少“发现”的意识。
转变学习的观念,不要漠视眼前的一切,凡事不要仅以“有用”为学习的选择。
教师需要唤醒他们的意识,再启发他们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的同时,启发他们在熟悉的地方去“发现”。
十五、“怎样把文章写长”
描写意识。
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如果一个人善于描述自己见到的人和事,善于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感受,他会在很多地方受到欢迎。
缺乏读者意识,忽略他人可能的感受,总以为对于自己看到的东西,旁人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印象,而不知道这一切应当用自己的笔去“还原”,应当通过“描绘”去传达。
“什么是描写”和“为什么要描写”几乎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用文字传达出来,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作者所见的图景高度吻合。
议论文“写不长”,则往往在于学生不了解议论的作用,缺乏议论的兴趣,议论的过程被弱化。学生在文章开头亮了观点,但写作目的不明,不知道需要通过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说服力”,不懂得要展示“支撑论点的过程”,而是匆匆忙忙直奔结论。
针对“写不长”的问题,我经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静心思考,如果是记叙,多想想:当时的情景究竟是什么样的?对读者而言我的描述能不能“再现”当时的情形?我是不是应当把讲述的节奏放慢一些?如果是发议论,则应当想到:我表达观点的条理是否清楚?我的读者可能会在哪方面、对我的哪一句话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