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击太极拳

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0人  太极拳习练者

(原文)六曰手足法。手法者,单手、双手、起手、拎手是也。起前手如鹞子入林,须束翅束身而起;推后手,如燕子抄水往上翻,藏身而落,此单手法也。如双手,则两手交互,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并也。至於筋稍,发有起有落者,谓之起手筋梢发;起而未落者,谓之拎手。总之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肘护心肋,手撩阴起,而其起如虎之扑人,其落如鹰之抓物也。

足法者,起翻落钻,忌踢宜踩。盖足起膝起望怀,膝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起撩阴是也。至於落,即如以石攒物也,亦如手之落相同也。

忌踢者,一踢浑身都是空也。宜踩者,即如手之落,鹰抓物也。手法足法,本自相同,而足之为用,尤必知其如虎之行无声,龙之行莫测也。

(介绍)无论单手、双手,总是起钻落翻。鹞子入林,须束翅束身而起,如燕子抄水往上翻,起如举鼎等,都是向上的钻劲。藏身(即缩身,压缩使然)而落,落如分并,都是向下的压缩劲力。手为筋梢,起手与拎手,专指手部,起手即打手,筋梢能量鼓涨外发;拎手,即防手,接战时手置于头、胸前的预备式,拎手不着劲力以备化打。

“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胳膊直则僵,曲则懈,要把握平衡。“肘护心肋,手撩阴起”,肘不离肋,除了护心肋,还可让胳膊随心而动。手心为阴,起手手心要向前向上。

足起时由于心意抽合涌泉使大脚趾上翻,如手起撩阴是也;落地时向地下钻,为起翻落钻,即足的起落是与手的起落相反的,因为上下位置不同。

“足起膝起望怀,膝打膝分而出”,即下三节的起、追、催。足起、膝随、胯催,胯催即望怀向心,心意抽合使然,即足也是起于心力,与拳由心发同理。膝打膝分,即鸡腿的两腿膝盖并剪。鸡腿的并剪就是在虚实转换能量。膝打时,后腿夹剪前腿分出,与周身能量转换相合。

内家拳很少用腿踢,因为内家拳发力于虚实转换,一条腿踢起来了,就不能虚实转换,浑身都空了。踩则是内家拳的腿打,即踩顶,又踩又顶,打对手下盘。

足要出入隐蔽,如虎行无声、龙行莫测。

此段文字说的就是形意拳的打法,其本质还是如何蓄发能量和力量,即顺着内里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驱动手足动作攻击对手。所以说内家拳的打法都是无形无式的,都是随着内里能量传簇走的,内家拳不用习练时的外形动作技击。以上打法都是五行拳十二形的能量传簇的具体运用,而不是动作本身的运用。

(原文)七曰上法进法。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步为先,而总以身法为要,手起如丹凤朝阳是也。进步如抢上抢步,进步踩打是也。必须三节明,四稍齐,五行蔽,身法活,手足相连,内外一气,然后度其远近,随其老嫩,一动而即至也,然其方法有六,六方者,工、顺、勇、疾、恨、真也。工者巧妙也;顺者顺其自然也;勇者,果断也;疾者,紧急快也;恨者,不容情也,心一动而内劲出也;真者,发心中得见之真,而彼虽变化也。六方明,则上法进法得矣。

(介绍)上前打人时,以身的压缩旋转带动手足,周身一体。手起如丹凤朝阳,以心为轴,还是从心而发的钻劲。进步则踩顶。手足相连、内外一气,还是一气之起落。心一动而内劲出,心意抽合也。

六法中,恨者,不容情也,心一动而内劲出也,就是李洛能先生说的毒,毫不留情地打击敌人。真者,发心中得见之真,而彼虽变化也,不管敌人如何变化,心都能知道,为内外五行合一也。

(原文)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顾法者,单顾双顾,顾上顾下,左右前后也。如单手顾,则用截捶,双手顾,则用横拳;顾上则用冲天炮,顾下则用扫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扫捶;顾左右,则用填透炮拳,拳一触即动,非若他们之勾连掤架也。开法者,有左开右开,刚开柔开也。左开如里填,右开如外填,刚开如前六艺之硬劲,柔开如后六艺之柔劲也。截法者,有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手已动而未到,则截之;截身者,彼微动,而我先截也;截言者,彼言漏其意,则截之;截面者,彼面漏其色,而截之;截心者,彼目笑眉眉,喜言其意恭,我须防其有心,而迎机以截之也,则截法岂可忽乎哉!追法者,与上法进法贯注一气,则随身紧追,追风赶月不放松也,彼虽欲走而不能,何虑其邪术哉!

(介绍)顾法,看顾四周之法,就是硬打。开法,化开之法,就是反制。截法,先发制人之法。追法,沾连粘随之法,就是化打。

对于此段文字,我没有实际经验。我个人的感受是,习练出五行劲力,就可以见机行事,随便怎么打都行。

(原文)九曰三性调养法。何为三性?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为艺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时常观察,耳中不时常报应,心中不时常惊醒,则精灵之气在我,所谓先事预防,不至为人所算,而无失机之误也。

(介绍)这些大家都能看明白,我也没有太深的理解,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实战的环境了,没有环境,就无法真正理解与习练。

这说的就是先知先觉,孙禄堂先生说李洛能先生是其知道的具有先知先觉的人之一。

(原文)十曰内劲。夫内深者,寄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者也。然其理则可参焉,盖意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则随之,气动而力则赶之,此必然之理也。有谓撞劲者,非也;有谓攻劲、崩劲者,亦非也。殆实粘劲也。窃思撞劲太直,而难起落;攻劲太死,而难变化;崩劲太拙,而难展招,皆强硬露形而不灵也。粘劲者,先后天之气,日久练为一贯也,出没甚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形;手到劲发,可使阴阳交合而不费力。总之如虎之登山,如龙之行空,方为得体。

(介绍)内劲功夫深厚者,劲力起于内里的无形无式,连接于外形动作,可以意会,难以言传,但是其理论可以描述。

“意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则随之,气动而力则赶之”,此句话中,心动而气随,而气为充满身体的能量,气动则力发--------那么既然心动气随,又为什么意为气之帅?到底是谁在驱动气的能量?

如果是肌肉紧张发力,则当然是大脑在控制肌肉紧张,而形意拳是一气之起落而不是肌肉紧张发力,即大脑意识无法控制一气之起落,只能以心行气,只能用心去控制气,所以此气之帅的意就是指体意,即身体形成的压缩旋转的条件反射。意由心生,心抽合出意,即心抽合出压缩旋转的体意,而压缩旋转生成气的能量,气发出则为力。此段文字描述的就是内三合。

内三合生成的一气之起落,为周身整劲,非撞劲、攻劲、崩劲也。而是粘劲也------就是化劲。

粘劲,该如何粘?是不是大家在公园见到的所谓的“推手”的粘?

显然不是!公园里的推手划圈是在二个人均明知对方不会发力的情况下而放心大胆地“粘”的,一旦实战,对手会与你如此地粘吗?你不挨打才怪!不信对手打你一拳,你试试看看能不能粘了!

粘住对手的劲力,即太极拳的沾连粘随,表面上看是舍己从人,己随人走,而实际上是我在以吞吐时刻控制着对手,对手劲力进来我就吞入,对手劲力想走我就吐出,让对手无所适从---------这才是粘劲!粘劲就是吞吐,就是自身劲力与对手劲力的阴阳转换,就是化劲!

“撞劲太直,而难起落;攻劲太死,而难变化;崩劲太拙,而难展招,皆强硬露形而不灵也”,即有形的劲力--------包括肌肉紧张发力与暗劲--------均有不足,因为有形即拙。只有“寄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的粘劲最好。“粘劲者,先后天之气,日久练为一贯也,出没甚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形;手到劲发,可使阴阳交合而不费力。总之如虎之登山,如龙之行空,方为得体”,先后天之气,即真气,先天一气(元气)与后天习练之气结合为真气。真气周身传簇即为“日久练为一贯”。“出没甚捷,手到劲发”,这就是涨筋腾膜、真气鼓荡于皮毛之下,无形无式,手到劲发,快到“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形”!

“可使阴阳交合而不费力”,阴阳交合即为心肾交合的能量周天运行,也就是先天一气之阴与后天之气的阳的合一真气。阴阳交合而不费力--------此力即“四两拨千斤”中的“四两力”也!因为不费力,所以自身感觉为四两力,实际上发出的却是阴阳交合的千斤力!

手到劲发,即涨筋腾膜,能量传簇于皮毛之下,不需要外形动作,手到哪劲就到哪。

“盖意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则随之,气动而力则赶之,此必然之理也。”,此段话描述的是高层次阶段涨筋腾膜的功夫,即已经习练出以心行气及体意,在内里就能生成压缩旋转,所以能够达到意领气,气充体,心动气随,气动力赶的状态。初练之人切不可盲目追求于此,幻想以大脑意识练气,这一切都是枉然的,这是许多人终生不能习练出功夫的原因,大家不可再走弯路。初学者就老老实实地习练压缩旋转,练出以心行气,再到涨筋腾膜,自然就会达到以上状态。

曹继武先生只提到“夫内深者,寄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者也”,然后总结出此为粘劲。如果将“寄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这句话外延扩大到对手的话,那么就是身体可以内外传簇能量之意。并且在前面我论述了,粘劲的本质就是吞吐。

在曹继武先生将形意拳最重要的内劲放在文章最后,并且不讲粘劲的实质,而是告诉大家形意拳最高层次的劲力不是撞劲、攻劲、崩劲,那么粘劲还能是什么?

粘劲就是李洛能先生说的化劲!

我们可以把曹继武先生的拳论与李洛能先生的拳论比较一下,就能够看出李洛能先生的拳论就比曹继武先生的拳论豁达开放。曹继武先生的拳论中,只在最后一段写内功心法,而李洛能先生的拳论几乎是通篇在讲内外合一、周身合一的内功心法,只是不说具体习练方法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