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儿童心中的火焰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句话,被全世界的教育专家引用: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注水就说用外部动机惩罚、奖励、胡萝卜加大棒,去强迫孩子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情。而点燃一把火呢,就是点燃孩子内部动机,让他热爱自己去做的事,让他自愿主动的去做这件事。只有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才是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
大家可以想一想,对你来说,孩子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工具,还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学习的意义何在。孩子学会从中获得乐趣了吗?孩子他是被家长操控着去做选择,还是说拥有自主选择权利?是否可以走自己喜欢的道路,自主决定自己的未来呢?这都是我们作为家长要思考的东西,思考我们的教育,思考你现在是在住满一桶水,还是在点燃一把火。所以说点然儿童心中的火焰就是提升孩子的内部动机。
那如何点燃这把火焰,去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呢?我们可以用德西效应和自我决定理论。什么是德西效应呢,先讲个故事。说的是一群孩子经常在一座宅子旁游戏,尽管喧闹声让宅子里老人不胜其烦,但他并未驱赶,而是奖给孩子们每人20美分,说看他们游戏很开心,钱是奖励,希望以后常来。次日,孩子们果然来了,但只拿到了10美分。随后更少,只有五美分。因为老人表示自己积蓄不多,这时孩子们不高兴了,声称以后再也不来了。
故事反映的就是心理学上的“德西效应”,即奖励的结果往往会减少主体的内在动力。孩子们习惯于游戏并得到金钱,却忘了游戏的初衷;老人一旦停止奖励,反而影响了他们游戏的热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6111223/e93c03b10dea61c4.jpeg)
德西效应呢,就是说外部动机会削弱内部动机,咱们需要警惕它。就是当孩子本身就对某件事有很强的内部动机的时候,就不要再用外部动机去激励他了,这样反而会削弱他的内部动机。比如说孩子本身很喜欢画画,对画画很感兴趣,你可以去给他报一些画画班,然后引导着他去画更多的画,去结交更多喜欢画画的朋友,而不是说:“哇,喜欢画画真好,那我给你奖励吧,你画的好我就给你奖励什么什么”。你自己这样说,适得其反,孩子原有的兴趣都会被削弱,会被奖励会取代。所以说要警惕德西效应,维护其原来的内部动机。
第二点,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去把他的外部动机内化,内化使其成为内部动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Deci EdwardL .和 Ryan Richard M .等人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如何内化、吸收外部动机。其实说,我们很多日常行为,在一开始都是受到外部动机驱使的,但是我们可以将它逐渐内化,让它成为我们发自内心的兴趣,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满足咱们三个基本的心理需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6111223/7e07b0104507ec37.jpg)
怎么做呢?举个例子。就说儿童小时候被家长领着去报钢琴班,这个时候就是由外部动机驱使的。儿童本身并没有对钢琴、对音乐产生兴趣,完全是家长说,我想让他学钢琴去报了钢琴班,所以这个最开始完全是外部动机。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孩子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关怀、鼓励和支持,他这时候连接感得到了满足,他和人相连,他被人关注、被人支持。随着他练得越来越多,弹琴弹得越来越好,通过了各种钢琴考级、各种比赛,这时他的胜任感又得到了满足,对孩子意味着:我的每次努力都有意义,我能做好这件事,我是有价值的。最后孩子就开始享受弹琴和音乐本身,他动不动就可能自己弹弹琴,欣赏音乐,也可能会给朋友和家人弹琴,而弹琴让他成为更加优雅、更加迷人的人。我爱弹琴、我爱音乐!这个时候他的自主感得到了满足,他自主的决定什么时候弹琴,什么时候不弹。自主的决定给谁弹,他的自主感得到满足。这个过程结束,他就完成了弹钢琴这件事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所以说,家长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要做的就是要注意孩子三个基本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如果得到了满足的话,就可以顺利地完成,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来维护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
教育无小事,考验的是家长的智慧。懂点儿童心理学,助力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