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若水【1期3班】——刻意练习仿写营Day18
【原文分析】由夏天的饮食过度到秋天的饮食,引出“贴秋膘”。再写烤肉的工具、原料,烤的过程,烤肉人的样子,最后写了烤肉的乐趣
【刻意练习】中国饮食简单粗暴点可以分成两类:北方吃面,南方吃米。我老公是北方人,他们家乡以面食为主,喜欢烙煎饼吃。
烙煎饼的工具叫鏊子,鏊子是一种从远古相传至今的制作面食的工具,生产饼类,用铸铁做成,平面圆形,中心稍凸。三根腿,腿高大约6CM左右,在底下烧柴,烙厚簿煎饼等。那时没有机器做煎饼,有“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传统习俗。煎饼的原料很简单,水和面粉还有麦麸。不过搅拌起来很费力气,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婆婆也是脱了棉袄,挽起袖子,甩开膀子使劲用小木棍在大盆里搅而搅,直到那面桨一动就打晃为止。说面搅得好,煎饼吃起来才劲道。如果搅拌是力气活,那烙煎饼对我来说是技术活。婆婆用汤勺挖一勺放鏊子上,然后用一铁铲刮几圈,一张饼就成了。而我烙起来总是把一张饼折腾的千疮百孔不成样。旁边会有另外一个人(一般是小姑子)专门叠成长方形,一层层码在白色的沙布上。还有串门子的婶婶嫂嫂们来了,顺手拿起一张,卷起来就吃,也不用裹啥菜,吃了连说:这次好,这次饼烙得好。我原本是不吃面食的,现在对煎饼则情有独钟。
【对比分析】选题就难,感观描写不细,饼的味道没有写出来,没有吸引力。先完成再完美
原文: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鄧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