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项羽斗不过刘邦呢?
毛主席曾经评价刘邦: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楚汉之争,从公元前206年打到了公元前202年,最终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取胜告终。
今与诸位朋友分享,我总结的四点主要原因。
一、项羽过于重视自身的力量,对有功之人吝啬封赏、对有才之人放置不用
刘邦在雒阳南宫摆设酒席时,问出了一个问题:“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却笑着摇了摇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项羽分利不均确实只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因为把这点细分下去,可以归纳出三小类:
1、重视亲族,军中职务不以功劳升迁,【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陈平语);
2、重视人才,却不愿意听取建议,任用他们,陈平和韩信就是这样转投刘邦阵营的;
3、项羽太重视“军队”的力量,而忽视了擅长其它领域的人才。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项王……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对于项羽这样的强者而言,他这一路走来,基本都是凭借军事力量击溃对手,这种片面追求武力的理念用于征伐足够了,但把这种观念运用到对待盟友和手下的人才时,却只会让人寒心。
二、性格太多疑,导致团队分崩离析
刘邦被困荥阳时,陈平为了帮刘邦打破僵局,他便设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昧的关系。
计谋很简单,陈平花重金在项羽军中散布谣言,让项羽听到:范增和钟离昧不满立下汗马功劳,却得不到封赏,于是他们决心和刘邦联合起来灭了项羽。
项羽听到这些消息时,他真的怀疑了,还专门派出使者去刘邦军中查探是否属实。
早有准备的刘邦,没让项羽“失望”,刘邦让项羽看到了自己对他的怠慢,和对范增的尊重。
《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从这之后,范增提的建议,项羽也不听了,整日里项羽都在怀疑范增是不是在给自己下套埋坑。
项羽累了,范增也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
于是,范增对项羽提出请求:“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请骸骨归!”
项羽准了,项羽阵营二把手范增就这样黯淡退场,【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三、屠戮百姓,致使民心投靠刘邦
底层出生的刘邦,远比项羽更懂得:民生疾苦。
纵观刘邦从起兵到称帝后的所作所为,我们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刘邦一直在博取民众的好感,而项羽却经常杀戮掠夺攻下的城池!
《史记·高祖本纪》: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项王北击齐,田荣与战城阳。田荣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齐皆降楚。楚因焚烧其城郭,系虏其子女。齐人叛之。
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刘邦比项羽更深知这其中的道理,所以,民心之争,项羽败得很彻底。
四、杀害楚怀王,丧失大义
项羽和刘邦名义上都是楚怀王的手下,按照当时大家的观念就是“臣子”应该忠于主君,虽然这种观念在缺乏力量支撑的时候,只是一句名存实亡的口号,但并不妨碍大家打着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
毕竟,比起一个将领而言,民众的心中君王更具有号召力!
刘邦在反击项羽的时候,便靠着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将对项羽分封诸侯的名单安排不满的诸侯们聚集到了一起,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开团打BOSS的活动: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政权都城)。
虽然,最后项羽完成了反杀……
总结
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刘邦之所以能够斗过项羽的原因总是令人称奇,他以丰富的人生阅历,精准地洞察到了他人的情感需求,并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让那些性格迥异、心高气傲的人才甘愿为之驱使。
这不得不让人叹服,楚汉之争,项羽败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