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有故事
父亲已是年近花甲,闲下来时总会给外孙讲些陈年旧事,讲他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暑假去姥姥家。
那时,人们都不富裕,太姥姥家在一个山清草肥的小山村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倒也过得自在。
只是靠天吃饭,遇上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家家户户粮满仓,人们心里就很踏实,如果遇上个干旱的年限,人们就得紧衣缩食,勉强糊口。
因此小村里的人过日子都很节俭,太姥姥家五六口人,更是特别的节约。一日三餐,基本是一把莜面一锅水,熬成糊状的面粥,每人一碗,下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外加一个窝窝头。
太姥姥总把零碎的钱用手绢包着,装在斜襟衣服的里兜里,一分分地攒着,不到万不得已时决不拿出来。
父亲九岁那年暑假和大伯哥俩去姥姥家,当他们下了公共汽车,步行翻山爬坡走了十多里路后终于来到了姥姥的小村子,老远就看到,有个一身黑布衣服的小脚老太太,手搭凉棚朝村外的这条羊肠小道上望着。
父亲和大伯喊着:“姥姥!”狂奔了过去。
姥姥那张沧桑的脸上布满了笑纹,赶快呵责他们慢点,当心摔着。
父亲和大伯随太姥姥走进土矮墙围起来的小院时,一股浓郁的肉香味扑面而来,父亲吸着鼻子问:“姥姥,您做的什么饭这么香?”
“炖鸡肉。”太姥姥慈祥地笑着,摸了摸父亲的头:“你们可是有口福了,这几天有只母鸡不下蛋,姥姥就把它宰了给你们吃鸡肉。”
父亲和大伯听说有鸡肉吃,咽着口水,对太姥姥说了一堆暖心的话,表示感谢。
等中午开饭时,太姥姥把鸡胸肉和鸡大腿都给了父亲和大伯,几个舅舅只吃鸡肋和鸡爪鸡头之类的部位。而太姥姥自己碗里只有土豆,没有一块儿鸡肉。
父亲和大伯看在眼里,都夹起了自己碗里的一块鸡肉,放进太姥姥碗里,太姥姥却一脸严肃把鸡肉给他们夹回去,说:“我不爱吃肉。你们赶快吃。”
一顿饭吃完,舅舅们下地干活儿去了,大伯和父亲也吵着要跟去,太姥姥说父亲和大伯太小,怕中暑得留在家里。
大伯趁太姥姥不注意,还是偷偷地跟了去。等父亲发现时大伯已经走没影了,他只好悻悻地去找太姥姥,当他打开门后,看到太姥姥正收拾他们吃剩的鸡骨头,把没啃干净的鸡骨头,再啃一遍。
父亲突然明白了太姥姥不是不爱吃肉,只是她舍不得吃,想把最好的留给小辈们吃。
父亲和大伯住了大半个月,每天上山玩儿,找鸟窝,采蘑菇,抓壁虎,只要能想到的都去做了。
有时候趁着大人们午睡,他们偷偷爬起来,去野外,酷暑天气这样折腾,最终父亲中暑生病了。
太姥姥小心照顾着父亲,熬绿豆水给他喝,父亲听到有喊卖冰棍儿的吆喝声,赶快去翻自己的包,他记得来姥姥家时妈妈给他几角钱的,可翻了一遍没找到。
他只好闷闷地躺回炕上,蒙着头不去听外面的叫卖声。太姥姥翻开衣襟,拿出了层层包裹着的零钱,给了父亲一角。
父亲买了一根冰棍,举到太姥姥嘴边:“姥姥您吃一口,可凉了!”
太姥姥说:“人老了怕吃凉的。你吃吧。”
父亲坚持让太姥姥咬一口,他知道太姥姥又在撒谎,那是她舍不得吃找的借口。
快过八月十五了,太姥姥等着女儿来接外孙时一起过十五。她老早就在炭仓里放了一个大西瓜,谁都不许吃,说这是留给姑娘的。
等到父亲的妈妈来了,(也就是我的奶奶)太姥姥从炭仓里小心翼翼地抱出那个大西瓜,奶奶看到西瓜的一头有个窟窿,用卫生纸塞着,太姥姥解释说那个地方烂了一点,她把坏掉的部分挖掉,用纸塞上了。
等奶奶把西瓜切开时,哪还有一块儿地方能吃!全部坏掉了。
父亲讲到这里总是笑个不停,说太姥姥啥也不舍得吃,最后把好好个西瓜烂掉了,然后又说人都是上往下亲呢!自己勒紧裤带也要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们。
要开学了,奶奶带着大伯和父亲准备回县城了,太姥姥一大早起来,忙着做饭,还把仅有的十多枚鸡蛋都煮了,给女儿和外孙带着路上吃。
吃完早饭,太姥姥把女儿和外孙送到村口,又嘱咐了些话,眼圈泛红地目送他们远去。
父亲站在坡上回头,还能看到那个,一身黑布衣服手搭凉棚的小脚老太太,远远地向羊肠小道上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