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大数据HR们的交流圈

干货|各种公司各种报告白皮书,哪个能信?

2020-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做数据的二号姬

干货|各种公司各种报告白皮书,哪个能信?

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各种公司都喜欢开会发布报告白皮书啥的,刚开始的时候听着挺有意思的 ,后来就再不相信了。

image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删

同一件事,相差上百倍?

如果你平时多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做报告,白皮书过去可能是一些咨询公司的专利,如今,越来越多看起来不相关的公司也开始进入这个行列了。

有事没事开个发布会,发布一个报告或者白皮书啥的,然后请一大堆人过来,当然,主要是潜在客户过来,一个人在台上讲着报告,一堆销售人员死死盯着台下的听众。作为一种效果非常好的营销获客的手段,发报告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但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发现市面上的报告太多太杂,有的时候结论大相径庭,我们很难去相信这些报告。那么哪些报告结论相对靠谱可信呢?最简答的粗暴的方式就是花钱买专业的咨询机构出具的报告。钱这个东西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只要钱到位,省时省力还靠谱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花钱这种事情实在是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今天来给大家说说不花钱的情况下如何识别一个靠谱的报告。

从哪找

别说靠谱的报告了,可能很多人连从哪去找报告都两眼一抹黑:报告这种东西如果轻轻松松就被找到了,写报告的人还咋挣钱?

找报告的第一个途径是就是去访问各大咨询公司或机构的官网,通常都会有地方下载对外发布的免费报告。

第二个办法是利用微信的搜索功能,很多微信公众号都会有为了吸引关注而发资源的营销手段,其中有不少就是行业研究报告。特别是针对在校大学生求职辅导的公众号,行业研究报告几乎成了他们获粉的一项重要手段。

找资料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然为什么知名的咨询公司对实习生的要求就是找资料呢?

一个个找是很麻烦的,此处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

http://www.199it.com

报告类别多样,非常多元,找各种报告可以看看,平时没事也可以多刷一刷——知识的积累本身对一个数据分析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识别一个靠谱的报告

如果你是在可以找资料而不是随便看看的话,你就会发现,每家的报告结论都有差异,甚至有的时候结论都会相差很多,那么用哪个呢?

当然,和学术研究一样,没有绝对的真理,广采百家之言是非常好的做法,看看捧的人怎么说,也看看踩的人怎么说,自己才能有更好的认知。更多的时候,我们在一份报告可能需要引用别人的观点来印证自己,或者希望直接利用别人现有的结论,省去自己做数据做抽样的成本。

识别一个靠谱的报告其实并不难:

方法一:迷信权威

权威不一定靠谱,但是权威靠谱的概率会大一些。就和我们筛简历先筛一下学校是一个道理:我们都知道好学校的学生不一定好,差学校的学生也不一定差,但是好学校里找到合适的人才的概率要比差学校找出合适的人才概率高一些。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要迷信权威的专业咨询机构,而不是知名企业。对一个大型企业来说,他们确实有发布报告的实力和动机,但是他们的报告在专业严谨性上可能就会差一些。

而另外有一些很特别的数据可能某个企业发布的报告更加靠谱。比如交通出行的数据,高德发布的数据可能就比麦肯锡要靠谱很多,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高德的数据可能和百度的数据有很大的差别。

方法二:看报告说明

一个靠谱的报告,会将研究的背景、目的、样本量、时间段****等基础信息写出来。

传统一些的长篇报告可能会写在最前面,或者写在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存在,甚至还会附上问卷的内容。创新一些的报告可能会把这些信息隐藏在脚注和图注中。

如果一篇报告对这些信息没有任何的说明,基本就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看,就像你无法信服一个给不出理由就劝你买房的陌生人一样,没有任何说明的报告看着玩玩就行了,结论不要轻易引用,除非你实在是没有办法找到其他文献参考了。

对于有报告说明的报告,可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报告的群体和你想要的目标是不是一致,样本量和抽样方式是不是靠谱,时间段是否太过久远失去参考价值……

方法三:向学术靠拢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找到一个靠谱的报告是在是太太太难了。但其实我们也可以看看学术圈的情况——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一定是设计严谨,结论相对可靠。

学术圈的东西虽然设计严谨,但时效性较差,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学术结论很多时候会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商业市场。

商业咨询报告和学术研究最大的区别就是学术研究更强调结论的正确可验证,因此学术研究通常会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商业咨询报告(特别是免费公开的)更强调快速产出,往往没有对结论的验证(商业结论的验证还是要靠市场来验证,市场都验证完了你还说什么)。

HR大数据

用数据赋能人力资源管理

关注公众平台点击下方菜单查看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