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泉:语文学习中的反概括3
2020-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苹果树
陈剑泉:语文学习中的反概括3
三、“反概括”的外延1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反概括思维可进行不同的分类。
1.以反概括起点(本质)和终点(现象)作为分类标准
①必然反概括。表达式:必然→偶然。这是将事物的必然性借助偶然的现象来表达,反概括的结果是呈现出寓有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例如:一个性格急躁冒进的人一生必然会碰到“钉子”,这是必然性的结论,但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碰上什么样的“钉子”,就是偶然事件了;在写作时,作者常常要把这必然性的结论通过反概括思维选择偶然性的事件来表达。
②内容反概括。表达式:内容→形式。这是将要表达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文体表达形式呈现出来,反概括的结果是具体的文体样式。例如:同样是写春天的生机勃勃,朱自清可以选择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苏轼可以选择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这散文和诗歌具体来说又有各自不同的样式;在创作时,作者需要通过反概括思维选择具体的文体样式来传达内容。
③共性反概括。表达式:共性→个性。这是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通过具体的个体事件呈现出来,反概括的结果是举出具有共性的个体例子。例如:在证明某个论点时,我们常常要举一个支撑论点的例子;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常常要通过反概括思维筛选恰当的事例对论点进行论证。
④人性反概括。表达式:人性→物性。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常将人性(情绪、情感、思想等)借助一个固定的自然对象传递出来,反概括的结果是呈现出具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例如:为了表达自己凄凉、凄苦、落魄的心境,李清照选择了满地堆积的黄花、点点滴滴的细雨、落叶飘零的梧桐等自然物象来倾诉自己的伤感;在诗歌创作中,作者常常要通过反概括思维选择一定的意象来传情达意。
——本文摘自陈剑泉《谈语文学习中的“反概括”思维》(《语文知识》2016 年 6 月上总第 3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