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教育

16岁男孩休学自闭沉迷游戏,别被孩子从小的“乖巧听话”给蒙骗了

2020-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廖老思

大家好!我是专注于手机游戏成瘾研究的廖老思。我们今天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我们暂且把他称作小杨(化名),从小杨妈妈向我们求助的信息中,我们把小杨亟待改善的的问题,依次罗列如下:

1.除了睡觉就是打游戏,黑白颠倒。据小杨妈妈反映,小杨从去年三月份到现在,一直没有上学,休学在家。最近这一个月(孩子的问题)严重到除了睡觉就是打游戏,中途起来吃个饭,而且这两天是黑白颠倒,日常作息彻底乱了套。

2.拒绝和家里任何人沟通交流自我封闭相比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更让父母感到纠结头疼的是,小杨现在不和家里任何人沟通交流,也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里任何一个人;

每天把自己关在卧室里,进出都把门反锁上;一般都是父母不在的时候,或晚上等父母休息之后,他才出来客厅活动,总之,只要父母在家,他就不出来,也不吃饭。

3.对学校有抵触情绪,不想上学。根据小杨妈妈介绍,小杨去年在上高一,考进当地一所重点的民办高中,进去以后,前两个月孩子适应的挺好,基本上能够应对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

但是,在学校第三个月的学习生活中,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问孩子也不愿说),然后对学校开始有了抵触情绪,找出各种理由,说在那所学校方方面面都不如意,不称心,总之就是不想去学校。

4.上课趴桌子睡觉,情绪低落缺乏动力。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每天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都听到孩子唉声叹气,一百个心不甘情不愿,当时父母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仍旧强制性要求孩子去学校上课,结果,孩子去到学校后,就从早晨开始趴在桌子上睡觉,一直趴到晚上晚自习结束。

再后来,孩子的情绪越来越低落,最严重的时候,孩子甚至连续三天不吃饭,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家里人商量就让孩子先从学校回来,在家里呆了有一个月的时间。

5.抗挫折能力差,经不起打击。在家呆着的这段时间,小杨也愿意在补习班继续学习课程,情绪也有一定的改善,过了一段时间后,小杨就跟父母提出,说自己想要到另外一所学校去上学,只要不在这所学校就可以。

看到孩子情绪渐好,同时还提出想要去上学(尽管提出想换一所学校),父母自然是爽快的答应下来,并开始着手准备转学的相关事宜,孩子听说父母愿意想办法帮自己办理转学,并且能够转学到自己心仪的学校读书,特别的开心;

为此,他还也坚持在寒假的时间,不断地在补习功课,希望在新的学校里面能有一个好的表现,能和那些重点学校的孩子能达到同步。但是在开学前夕,由于出现了一些状况,导致父母没能帮孩子成功办理转学,就这样一直拖了三个多星期,孩子一直在家呆着,没有报名上学。

而其他的孩子都已经开学有快一个月了,也就是从那段时间开始,孩子彻底说不上学了,小杨妈妈回忆道:“那天应该是在4月1号左右,从那天开始,孩子休学一直到现在,现在想想,当时可能对孩子的打击也挺大的。”

6.对父母不信任,亲子关系破裂。这其中还发生过一件事,由于那段时间小杨的情绪也特别的低落,完全没有回学校上课的想法,于是,自己去找了一间酒吧去做服务员,但因为是未成年,没干几天就被老板辞退了;

而在这之前,小杨妈妈出于好心也提醒了他一句:“你现在是未成年,别人不会要你的。”结果现在这句话果真应验了,小杨便觉得一定是妈妈从中使的坏,对妈妈产生了怨恨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小杨看问题的视角是相当消极的,而且对父母的信任也是非常淡薄的,这无疑为接下来的亲子矛盾和斗争埋下了伏笔。

而导致亲子关系彻底破裂的“导火索”却是另外一件事情:

有一次,孩子有点感冒了,跟妈妈说想去医院看看,妈妈一看,机会来了——早就怀疑孩子是不是心理出了问题,想带孩子去看精神心理科医生,结果孩子总是不配合,没想到现在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到了医院,妈妈一会张罗做脑CT检查,一会提议做脑电图检查,孩子也不是傻子——我就是个普通感冒,需要搞那么复杂?果断推断出了老妈的真实意图;

原本小杨妈妈是出于好心,结果却办了件坏事,小杨非常生气,往妈妈的脸上甩了一句“你们为什么要骗我,为什么不相信我,我对你们彻底失望了!”说完哭着冲出医院,从此,亲子关系彻底破裂。

说到这,小杨妈妈失声痛哭起来:“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和孩子说上话,能让他走出房间,接纳父母,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我们知道,孩子的一切行为,源自于他的大脑思维以及自我信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维及信念,他就会发展出与之相吻合的行为,那么,孩子的大脑思维以及自我信念又由什么决定呢?

著名心理学家麦克斯维尔·梅尔兹在其著作中写道:

“我们的自我信念,大部分是从我们过去的经验、成功、失败、屈辱、胜利、以及其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尤其是早期童年时的体验所形成的。我们根据此建立了‘自我’。”

因此,我们想要从源头找到小杨问题的根源,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脉、剖析小杨所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管教方式,根据小杨妈妈的求助信息反馈,老师将小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主要管教方式进行了梳理罗列,并针对性提出一些改善意见——

错误管教一:父亲在教养孩子上严重缺席,与孩子零交流。

剖析:

根据小杨妈妈介绍,孩子在上初三的时候,家里出了些问题,夫妻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导致小杨父亲最终选择离开家,换句话说,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父亲整整缺席了两年,没有跟孩子有任何的接触和交流;

而在孩子上初三的时候,(在妈妈的劝说下)父亲又回归了家庭,而在这之前,小杨父亲对孩子基本上不闻不问,和孩子几乎零交流。

著名心理学家麦克斯维尔·梅尔兹曾说:“孩子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体验出来的。”换句话说,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有什么样的体验,TA就会发展处什么样的思维。

回到小杨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从父母(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及关系,小杨所体验到的不是尊重和理解(高自尊),而是紧张、压抑且充满火药味;

更重要的是,小杨的父亲没有意识到,当与妻子发生矛盾争吵的时候,向小杨示范良性沟通以及科学排解情绪的重要性,而是选择在负面情绪中压抑自己,或者索性爆发,最后忍无可忍选择离开家以逃避现实;

这无疑解释了为什么小杨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后,压根没有给父母好好沟通协助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因为父母从来没有赋予他这种思维;于是,孩子只能选择了压抑情绪,自我封闭,黑白颠倒,通宵打游戏的方式来自我麻痹,以逃避现实。

如此下去,必将导致孩子更加难以适应现实以及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更加排斥以及恐惧与人交往、沟通;内心压抑的负面情绪,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排解,孩子便只能继续在虚拟的手机游戏世界中堕落沉沦,越陷越深,最后无法自拔;

更严重的,可能发展成自闭、忧郁、抑郁等病态心理,后果之严重,着实不容我们父母抱以侥幸之心对待!

建议:

怎么办?首先,在帮助孩子建立良性沟通管道以及消极情绪排解通道方面,父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切记,家庭中的不和谐,夫妻间的争吵以及气急败坏,除了让孩子体验到错误的沟通模式及负面的情绪排解方式,并无其他益处;

而父亲对待妻子以及孩子的态度,更是决定了孩子对待父母以及外人的态度,其中的思维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正如著名家庭教育治疗师萨提亚所说: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者一个面部表情都是一种信息,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非常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当我们与伴侣或孩子发生矛盾冲突时,当我们气急败坏怒火冲天时,别忘了,这恰恰是向孩子传递正确有效沟通以及科学排解情绪的最佳时机;

当然,前提是,我们要下定决心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当我们能够掌控自己情绪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对孩子的思维施加正向的影响,拯救孩子于消极情绪的水深火热之中。

错误管教二:父母通过小纸条写信等方式沟通,均无效果。

剖析:

在这段期间,小杨妈妈和爸爸也尝试着用小纸条、写信、发信息等方式跟孩子沟通,表示父母会接纳他现在的这种状况,告诉他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或者想做什么事情,父母都是支持他的;

但是,父母掏心窝地真情表达,孩子却照旧无动于衷,没有丝毫回应,导致小杨妈妈万念俱灰,无比沮丧;用小杨妈妈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自从孩子出现这个问题后,我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在我们父母身上,我们也在不断想方设法寻求改变,也在不断尝试通过一些方法来引导他,或者是跟他沟通;

但是孩子始终没有一点变化,家里人都挺着急的,特别是家里的老人,经常问起孩子的情况,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更不知道如何才能够打开孩子心灵的这扇门,如何才能和孩子进行一个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如何才能让孩子钻出这个牛角尖,重新走出来融入集体,面对现实,继续完成他的学业,毕竟他现在才16岁,不想让他过早的去步入社会,廖老思请你教教我,我应该怎么办?”

建议:

经过和小杨妈妈进一步确认,老师了解到,尽管父母尝试了通过小纸条、书信、以及发信息等方式来和孩子沟通,但是,通过仔细推敲内容,我们发现,父母给小杨传递的信息中,仍旧有大量说教、讲道理、控制以及负强化等错误管教的影子;

比如,在其中一封写给小杨的书信中,父母是这样写道的:

“虽然我们至今搞不明白,你为什么不愿意面对我们,非要用这种囚禁自己的方式来对抗父母,惩罚我们,或者说来惩罚自己,不管怎样,我认为这一切都该结束了。”

在另外一封长篇书信中,父母则这样写道:

“你想独立生活,首先你得经济独立,这样才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所以爸爸妈妈希望再帮你规划一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变了,但是向孩子传递的体验以及感受仍旧没有变,这就相当于“换汤不换药”,结果当然不尽如人意了。

结论: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把我们的孩子当小孩,父母是否真的改变了觉醒了,其实,孩子都看在眼里,而且看得一清二楚。

因此,我们万万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看几本书,听几堂课就能教养好孩子,这就无异于一个即将做手术的医生,对病人说:“你别害怕,为了这次手术,我临时恶补了几堂医学课,看了几本医学书,我一定能够帮你把病治好的”,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唯有父母真正的改变,我们才能够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向孩子传递积极的思维和影响,别忘了时常重温家庭教育治疗师萨提亚的那句话:“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者一个面部表情都是一种信息,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错误管教三:孩子从小乖巧听话,没让老师、家长操过心。

剖析

当问到孩子6-12岁这个性格养成的关键阶段,父母是如何管教孩子是?

小杨妈妈介绍说:孩子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6-12岁之间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挺不错的,他从小学一直到高一为止,都比较乖巧听话,知道自己安排学习,甚至自己去书店买练习册回来自己做题,除了不太爱说话,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有让父母操过心;

用小杨妈妈的原话说就是:

“孩子长这么大(父母)没打过他,骂他也很少;在上高一之前,孩子的性格基本上都属于乖乖男,是一个不让老师和家长操心的孩子。”

正如某心理教育专家所说:

“孩子从小乖巧听话,不让父母操心实际上是一个‘烟雾弹’,它使得父母麻痹大意,忽略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

我也经常跟家长朋友们传递这样一个忠告:孩子从小越是乖巧听话,父母就更应该操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乖巧听话”的背后,往往是孩子“没有自我”以及“讨好心理”的呈现;

而一个没有自我,只知道讨好父母讨好他人的人,势必难以发展出持久、稳定的学习以及成长的动力,因为孩子的动力来源是外在的(为了父母或老师),而非内在的(为了自己);

因此,一旦外在条件(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孩子就彻底迷失了自己,彻底失去了继续成长改变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当小杨在学校遇到不愉快事情,以及后来和父母闹矛盾后,会选择自暴自弃,自我封闭堕落的根本原因所在。

建议:

怎么办?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以及高自尊状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积极的自我意象——我的成长改变不是为了讨好父母或老师,我是一个对自己未来负责的人;

唯有如此,不管孩子将来遇到任何的挫折和困难,他都不会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更不会用“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来埋葬自己的未来,不得不说,如果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象,孩子小时候越是乖巧听话,长大后“反弹”得救越厉害。

而对于正在处于青春叛逆期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就没有机会改变了?大错特错,心理学家梅尔兹在其著作中多次强调:

“一个人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改变自己的自我意象,从而开始新的生活。”

一个听了我改善建议的妈妈,在实操一个半月之后,非常惊喜地给我发来喜讯,内容如下:“给老师汇报喜讯,首先感谢老师这段时间的耐心辅导,我孩子从一开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跟任何人沟通,昨天晚上竟然和我畅聊一个晚上,聊天的话题涵盖了各个方面——

从网络、游戏聊到电影、电视,还谈到如何从电视、电影中把脉当今的社会现象,如何从游戏中学到历史,学习游戏设计的思维方式,以及游戏中逼真的动画和音效等等,它(游戏)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总之聊了很多、很多,最主要的是他想学习了,还让我帮他找书,他想要赶上学校的进度……”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原本打算放弃学业,整天自我封闭,沉迷游戏拒绝和父母沟通的孩子,提出想要回学校上课,并且在第一个月月考的时候,考了全年级第68名,期中考试孩子又前进到了全年级第38名。

因此,不管我们的家庭以及孩子遭遇了何种境遇,父母都应该在内心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停止错误的管教模式,找到孩子问题的症结所在,时刻提醒自己基于最好的假设来教养孩子,我们就一定能够帮助孩子重新回归正途。

如有管教孩子的问题,可以扫码咨询哦!欢迎关注我“廖老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