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信仰,只是是否神圣,是否忠诚?
虽然见过在布达拉宫磕长头的藏民,但是在电影中一行人往前滑去,手中的板子一声声扣响时,依旧感到震撼。
写下这篇影评时,特地去请教一位藏族姑娘。
她给了9分,评价是太真实了,就像纪录片一样,各种细节都很西藏。
我问她,“为什么藏民要去朝圣?”
“信仰!”
她说不知道怎么解释,就是信仰。
《冈仁波齐》拍的很干净,剧情很简单,只有一行藏民磕长头去冈仁波齐神山朝圣的事情,没有配乐,没有大广角风景镜头,用近纪录片的手法记录了一件在西藏普普通通,却令我们深深不解的事情。
朝圣。
藏族姑娘说,“朝圣的初衷就是因为信仰,为了众生的。”
《冈仁波齐》中关于朝圣是给予了一些其他理由。老人杨培身体不太好,侄子尼玛扎堆要带老人去朝圣,完成老人的愿望。屠夫江措旺堆自己杀牛太多,一身罪孽(藏区不吃鱼,认为吃好多鱼才能吃饱,而一头牛够一家人吃很久,减少杀生的恶业),想通过磕长头朝圣的方式赎罪。仁青晋美家里原来盖房子时死了两个人,赔了很多钱,希望通过朝圣转运。大家都有自己的希冀,希望通过朝圣去改变某些事情。
看这部电影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要接受这样的设定,影片不会从历史、宗教、民俗任何角度告诉你为什么他们选择几千公里路一步步磕长头去朝圣,而不是坐上火车或飞机去拜佛。
你要接受这个世界上有人是这样活着的。
朝圣的队伍中最单纯的就是小女孩扎西措姆,应该是10岁左右年纪,正在上学。安排这样的一个角色也是在说明朝圣的行为已经根植于藏族文化中。
前边的叙事零零散散,镜头也很真实,像纪实的纪录片一样。
直到朝圣的队伍出发,第一个长头磕下去。
会感受到“砰”的一下,心跳加快。
这里特别用了特写,你看着那个人就真的全身都贴到地上,内心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随后是板子敲击三下,磕长头,额头一定会挨到地上,身体贴着大地。
旁边的石碑上写着,XX国道3049公里。
这条路,就这样一步步磕着长头走过去。
在远离中原的藏区,藏民依旧有着极低的物欲,依旧保持着深深的宗教信仰。并且依旧每年很多人都会从几千里外用这种执拗原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张扬导演是第六代学院派导演的领军人物,在如今第六代在商业片市场风生水起的时候,张扬依旧能拿出这样题材的作品,实属难得。
而且看似记录的只是朝圣者一路的事情,其实埋了很多点,有许多表达。
例如刚才说的关于朝圣的初衷,一开始都是为了自己。
直到一位老者的点拨,“朝圣要带着虔诚之心,要为了众生幸福去磕头才有意义。”
这句话在后来得到印证,一行人到了拉萨,没有钱去冈仁波齐,而旅店老板答应免房租,但是要帮她磕十万个长头。通过这件事表达了为众生去朝圣的心。
另外一个是工业化进程对农耕文明的冲击。
在朝圣过程中,一辆辆呼啸而过的外地越野车。尼玛与老者的对话,“现在的年轻人都开始用拖拉机耕地了,不像以前了。”镜头中也展示了,牛耕地与拖拉机耕地的对比。还有在朝圣路中遇到的一对夫妇,心疼驴爬山,而选择自己拉着车往上走,也是可爱。
以及影片中的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孕妇次仁曲珍在朝圣的途中生育了孩子,之后又背着孩子上路。
杨培老人在快到达冈仁波齐时去世,身体留在了天葬台。
落石砸中仁青晋美,晚上他说到自己这几年如何不顺,但表示依旧可以继续。
拖拉机被汽车撞坏,只能拉着车子前进。
小姑娘扎西措姆磕的头疼,伙伴表示头上有包更虔诚。
路途中,朝圣磕头、吃饭、搭帐篷、诵经、睡觉。
以此隐喻人生再合适不过,整部电影从二十分钟起就是漫漫的朝圣之路,所有的情节都尽量淡化、简化,连生死两件大事也只是增了几分钟的篇幅。
“在信仰面前,生老病死都显得很渺小。”
这是对藏民朝圣的最真实的表达。
张扬蛰伏西藏,带来了两部电影,一部《皮绳上的魂》是据小说改编,有很强的故事性。而《冈仁波齐》则一反传统叙事,整部电影像山泉水一样,从平均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细细流淌下来,在城市中荡起涟漪。
藏民的朝圣之旅于所有生活中的人一样,漫漫人生路,总是需要信仰来支撑。
只是我们的信仰并不像影片中那么神圣,甚至没有对信仰的虔诚之心。
无关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