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呓录

一件事情,一个想法

2019-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给你一嘴巴丫子的乔治

  这个想法是诞生在我弄开题报告的时候。忘记哪天xx兄突然兴致盎然地和我谈起语文教育的问题。我和他的关系是建立在某次语文学术年会上的,我们当然都只是那年舞会,站着如喽啰的那个观众而已。回去以后,偶有吃鸡,如是便有了些交集。那天他一改往常,很认真地和我谈起语文教育的问题,虽然我们偶尔也会在游戏中谈到怎么毕业或者是一些他知道的很新的学术资源或者学术八卦,但是我们一般不讨论很严肃的学术问题,因为我们都一致认为我们也只是门外汉,而且对学术研究或者什么有关语文的讨论我们一般只听不论。

  但是他那天却变了个人似的,他从2001年的那个高中语文课程文件开始谈起了。从教学大纲改名为语文课程,是那一年最大的特点。我们在网上经常听到别人提及对我们语文课程的批判也是由此开始。也是很多人说什么有关语文科和语文课程的区别也由此开始。因为那一年着实太重要了。名字的改变,意味着官方对语文的重新审视。或者说是对语文的重新洗牌。课程的概念出现在了官方文件。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说,课程论取代了教学论,也是由此开始。如果说,1988年把小学和初中学段放在一起是语文教学一个现代化的开始,那么将教学大纲改名为语文课程绝对是一个正式向世界接轨的标志。美国的语文教育与课程论的结合比我们早得多,我们对课程论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结合则是从2001年课程文件的改名正式启动。这个启动当然不是空穴来风,1981年《课程,教学,教法》杂志的创办,开始掀起了课程与教学的大讨论。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编制原理,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途径,包括课程编制的一般理论,教材编写的一般问题,中小学各科课程设置、相互联系和前后衔接的问题,中小学各科教学目标的研究,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中小学各科教学的评价,课程教材沿革的参考资料和分析研究,外国课程教材的参考资料和比较研究等问题的探讨都体现在了杂志创办的宗旨上。那在语文教育领域这些讨论可以大致概括或者聚焦到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一时间,有关语文的本体讨论像枪林弹雨一般打来。一线语文教师根本来不及去思考这些问题,或者这些学术界的名词本身就没考虑到教育实践者接受的问题或者这本来就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又或者高师教育本来就发展缓慢的原因,或者当时语文学科本身就存在问题,在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课程大纲虽然来势汹汹,学术界沸沸扬扬,但是在广大的语文课堂,该怎么样却还是怎么样。所以一些跟上时代步伐的人,就被塑造了成了时代的先锋,一大批语文特级教师也由此产生。时代潮流的簇拥下,倒卖国外的课程思想,不顾一切地拿来即用,拿来即食成了快速成功、快速发胖的捷径。即使将来似乎发现这好像就是在玩弄名词,那也可以说我们只是看问题角度不同。可是,谁知道这个将来需要多久?教育是讲成本的,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当时代浪潮退下后,才能知道谁在裸泳?但是如果时代浪潮一直往前拍岸,没有要片刻冷静的趋势,那么裸泳的人就能一直快乐地裸泳下去。讨论语文教育从来就不是管理严格或者说有准入门槛的游泳池,它不用收费,没有准入门槛,不用穿戴泳帽,没有救生员,最多有人提醒你水深小心。你可能会被淹没,也可能会浮出水面,或者是当那涛头的弄潮儿……

  这个讨论本来要接着说的,但他突然话锋一转提到:你看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文件在2017年出来之后,便讨论不休,同年,义务教育阶段又要结束一纲多本的时代,一轮新的浪潮即将要席卷而来咯……然后便结束了话题。

  我知道他为什么不继续说下去,因为坐而论道人人都会,而且这也只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胡言乱语。但是有一个想法还是从那时候迸发出来:虽然xx兄总是以怀疑,质疑一切的观念来看待语文教育里发生的事情,虽然他总是喜欢抬杠,但是我在他身上多少看到鲁迅在《热风》里对新时代年轻人的希望。“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虽然潮水总会向我们拍来,但是如果更多像xx兄这样,如果那个人多少有点钻牛角尖,而且有时候他知道自己可能是错的,但也喜欢杠上一杠,即使他可能对某个他要杠的领域不太深入……可是也正是这样的爱杠的精神(怀疑精神)才让许多的论述推尘出新,如此也比那些人云亦云的要好一点。如果他们能抱团在一起,对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深入研究,或许就能改变潮水的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