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好文故事精选版小收录

一个人住的第一年,爱上独居

2018-06-20  本文已影响15567人  林安

高中时很喜欢周嘉宁的文章《一个人住的第三年》,当时把一些段落抄在本子上,翻来覆去地看了很多遍。

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文章里写:一个人住久了以后,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从四面八方涌过来的,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以至于那时我对长大成人的所有幻想,都是在大城市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我可以在里面做任何事情,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活节奏。

独居对我来说成了某种执念,这个执念终于在毕业的第三年来到上海后,成为了现实。

前阵子房东来找我续签合同,签字的瞬间才意识到:原来这么快,一年就过去了。

换一座城市生活,从独居开始

25岁遭遇“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那年,我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来到上海,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居生活。

北京三年,被那里的租房市场折磨得喘不过气的我,曾经在微博自嘲:“如果有一天离开了北京,一定是被变态的租房市场气走的。”

后来离开北京倒不是这个原因,但不得不说在众多吸引我来上海的原因中,健康透明的租房市场、体验更好的中介服务、和性价比更高的居住条件,是最吸引我的。

以至于还没离开北京,我就已经开始在心中描绘关于独居的所有美好蓝图。

还记得当时花了两周时间,找了好几个中介,从浦西到浦东,把几乎所有符合我要求的房子看了个遍。

最后带来找到现在这处房子的,是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刚进中介公司没多久,几乎还没成过单。

我当时的需求很刁钻:一室一厅的户型,房子不能太小,一定要有客厅,厕所和厨房必须干净,装修风格不能太差。

虽然这些要求并不好满足,那个小姑娘也并不属于我找房区域的中介,但还是会我一个电话过去,就骑几公里的单车风雨无阻地陪我去看房。

中间经历了太多曲折就不细说了,最后算是在她的帮助下找到了还算满意的房子,也助她成交了进入公司后的第一笔订单。

现在住的房子 客厅一角

和房东签完合同回去的那个晚上,一起回家的路上小姑娘说“真羡慕你啊,可以一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

听到那句话后,回想起在北京与人合租的那些年,还觉得有些恍惚。

对于那个阶段的我来说,独居,只不过是毕业几年后努力得来的成果,也是离理想生活更进一步的奖励。

“将来有一天,你也可以的。”当时我是这样告诉她的,说的也是真心话。

住什么样的房子,过什么样的生活

前几天看《上海女子图鉴》,里面有句台词是“只有头顶有梧桐树的地方,才是上海。”我被这句话击中,又倒回去看了好几遍。

就像《东京女子图鉴》里,每上升一个阶段,就要换一个街区、搬一次家的女主角一样,住在哪里、住得怎样直接反映一个人那个阶段的生活状态。

还没毕业在北京实习的时候,我住在离公司公交距离1个多小时外的老房子里,和一个在网上认识的陌生女孩合住一个房间,月租900元。

还记得从取款机取出爸妈刚打到卡上的四个月房租,将厚厚一叠人民币交到房东手里时,隐隐作痛的心情。现在想想,那时四个月的房租加起来还没现在一个月的房租多,但对当时实习工资只有1500块的我来说,已是笔巨款。

与人合住的体验有好有坏,好的地方在于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工作,有室友在不孤单。坏的地方在于,晚上在黑暗中悄悄打开电脑加班时,难免会受到作息规律的室友抱怨。

毕业转正后,我很快就搬出了那里,在公司附近找了一间三居室里的次卧,月租1500元,十来平的房间,安放着我的所有家当。

在北京的第二个住处,一间十平米的小卧室

那一年父母来北京看我,在我狭小的卧室里临时搭起了一个床,一家三口就挤在那里过了一周时间。

有一天晚上我爸睡在临时搭起的小床上感慨:“我们家那套新房,整套租出去也没你这一间贵。”

当时听了挺难过的,心想以后他们再来,一定让他们住更大的房子。一周后他们走了,我下班回家看着又恢复空荡的房间,一个人趴在床上哭了很久。

一年后我换了份工作,涨了薪资,也换到了一个高档小区,住在四居室中的一间,虽然还是与人合租,但至少居住环境好了很多,也开始认真地布置房间,还邀请朋友来房子里做客。

但由于室友太奇葩,这套房子没住满半年我就搬了出去,换到了另一套电梯房里,和一对夫妻一起住,有一个飘窗和大大的客厅,对面就是大型商场。

看上去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但不幸的是,半年后房东要收回房子,不得不再次被迫离开。

一年之内搬了三次家,我对搬家这件事情已然麻木。

好在那时又换了一份工作,薪资也涨了不少,于是我和朋友一起通过自如找了一个条件还不错的两居室,在里面踏踏实实地一直住到了离开北京。

和室友在家的烧烤趴

回顾北京那些年的租房史,房子确实是越住越好,生活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就像《东图》和《上图》里都说,房租最好不要超过工资的三分之一。

住得更好的前提,永远都是挣得更多。

但与人合租,始终不是我理想的生活状态。

继续努力 为了一个人更好的生活

在北京的最后一年,我想一个人住的念头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抛开一些不好的经历不谈,仅从个人角度出发,我是一个需要靠独处恢复能量的人,而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住的地方是唯一可以完全用来独处的私人空间。回到这个空间还要与人social,对我来说是一件压力特别大的事情。

再加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千差万别,我又是一个特别不喜欢占用公共资源,同样也不希望别人过分占用公共资源的人。所以每每遇到半夜还在公放音乐或者在客厅煲电话粥的室友总是很崩溃,可能我的这些要求也弄得别人很拘束。

为什么不能有一处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呢?不管每天几点睡、几点起,把房间弄得乱糟糟、还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周末宅一整天不出门,还是一晚上不回家,都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不用担心被别人干扰。

一个人住以后 在客厅挂上了马的画像 觉得它象征自由

最开始独居对我来说,就是出于这样一种简单的愿望。

真正独居一年后,虽然有些事情没有朝着我预想的方向发展,比如每天早睡早起、永远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坚持每天在家运动等。

但整体来看,独居的这一年,生活质量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会花很多时间布置房间,让它尽可能有家的温馨;

房间里的小物件

也会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每当听到他们夸我的房子时,会比听到夸我本人还要高兴;

夏天朋友来家里小住 自制的两杯夏季特饮

我开始研究菜谱和饮品,特别享受一个人坐在客厅一边看剧一边静静吃饭的时光。

一个人的早餐

也会每隔一段时间买一些能够提高生活情趣的小物件,并且不用担心家里摆不下它们。

喜欢上了买花

但对我来说,这些都不是最开心的。最开心的是:当我的父母再来看我时,不用再因为担心影响我的室友而不敢常住,也不用再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望着天花板发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住也能很好生活的我,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不再时刻替我担心,怕我一个人在外面吃苦、或者过得不好。

没想到回顾起与人合租,脑海里总会冒出不好的回忆。而回顾起一个人住的第一年,想起的却都是些美好的改变。

唯一可惜的是,周嘉宁在文章里写的“只有独处时才会流淌出来的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似乎还没找到。但“一个人在房子里面对天黑过程的绝望感”,却深有体会。

以前一个朋友曾说:一个人在家睡觉醒来,看见窗外夕阳洒在墙上的影子,会觉得特别孤独。

我能体会那种感觉,所以每当这时我总会去做些别的什么,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然人就会陷入孤独的情绪里,整个人都变得很丧。

但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到了晚上,一切又会好起来。夜晚总是迷人的,让人放松,是我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刻。

可笑的是,刚开始独居时,我最担心的居然是一个人住怕黑怎么办。但这一年里,却神奇地一次害怕的时刻都没有。

我反而比以前更勇敢了一些。

一个人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让你有更多时间与自己相处,也因而更能清晰地认识自己。那些从前不曾预料过会出现的人格,说不定也会在无意识中冒出来。

比如我现在就发现自己一个人时,特别喜欢幻想一个场景跟自己对话,有时想想既可怕又好笑。

在《一个人住的第三年》的结尾,周嘉宁说:

至少得有那么一段时间,几年的时间,一个人必须要自己生活着,才是对的,否则怎么能够听到自己的节奏。一旦它流淌出来,走在马路上,坐在地铁里,独自待着的时候,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任何时候,它都会在那儿兀自发着自己的声音,这是属于你的声音,身体的一部分,不用再担心流失。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在一个人的时候,因为听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而感到心安。

这是我一个人住的第一年,为了将来还能一个人继续住下去,并且越住越好,我还要继续努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