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道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网译: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夫子也曾经年轻,曾经浪遏飞舟,曾经粪土当年万户侯,曾经师老子而不从,曾经以为天下为股掌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曾经在初试牛刀之后走天下以法布施于诸侯,经数次困厄,经九死而留下一生,逶迤回到故国。
布道期年,今堪堪老矣,然回思往事,感慨万千,夫子自结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布道而不行,天郁乎?!天伤乎?!天道乎?!
夫子依然未能反躬内省,而是徒向外驰求!
“谁能出不由户?”
出不由户者大概有三:盗而不强者出不由户,事出情急者出不由户,房而无户者无户可出!
夫子一生所视所指,人是人,民是民,所论皆为人,即为民上之人,譬如君子。
除以上三出不由户者,概再没有出不由户的了!
换言之,正常情况下人都是出由户。
此不是夫子所要言的重点。
下面才是夫子画重点。
“何莫由斯道也”?!
夫子给谁在画重点?
如果就认定为夫子流亡回鲁之后所言,大概的场景就是冉求被逐出了师门,宰我被夫子在鲁国断了干禄而去齐,夫子黯然!
看着冉求郁郁而去,宰我悻悻而去,夫子喟然为叹!
所侍者为身边的弟子,大概曾子、有子、子夏、子路等一众弟子。
子贡未必在,子贡还要商天下。
夫子对于人由户出没有什么好感叹的,夫子感叹的是为什么人由户而出之后,离开了家,走向了社会,为什么不能按照我说的道走呢?!
孔子坚信,自己所指之道是正途大道!
尽管穷一生而不能得!
人出户,入世后,有三道:一道为足下道,一道为世情道,一道为心中道。
足下道,本无道,人走过,走多了,便为道。
人出户而走的都是之前的足下道。
只是,足下道,走到尽头,为断头道。
世情道,若有若无,实而虚之,虚而实之,无论看到或看不到,这道都在。
只是,世情道,会走的越走越宽越远,不会走的越走越窄越短。
心中道,有志才为真道,无志则从众从权从云,走别人给的或真或假道。
只是,世人之心中道,多为形而下,少有形而上,即便是形而上也需要有形而下作为过渡,如那水云天之道。
夫子所谓何之道?
君子为仁礼之道!
君子修心修身,俱仁,继而入世以为仁,行仁。
夫子这“何莫”首先就是指的孔子弟子了!
孔子弟子没有一人!
有仁的无能,有能的无仁,是为无!
夫子自己也无此全能,不然就流亡了,不然就流亡多年还不得了!
有语云:州官可放火,百姓不点灯。
夫子何尝不想把这“何莫”涵括天子、诸侯、世家权臣,但翻遍五百年春秋,已知不能为!从前种种不能,现在种种不能,至于以后能不能,也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以后了!
孔子韦编三绝,演易,断能!
孔子以后,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弹指两千五百年,夫子所断之能,今“斯道”可能可行否?!
毋庸论,只需看!
似不能!
夫子如在天有灵,可观!
人世间最引人的就是为圣之道!
人世间最美好的就是望而不得!
也是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有一位夫子,也布道,只是走上街头,逢人边说:认识你自已!
心道者,终要从心。